选择具有当代气质的艾夫曼芭蕾舞团的舞剧《柴可夫斯基》作为第四届演出季的开幕演出,既能让人记起新中国芭蕾舞事业起步的悠悠岁月,更代表着今日中俄芭蕾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信心。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案例,也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路径,更感受到了时代赋予的创新使命,触摸到了随时代跳动的文化脉搏。
今年5月20日至6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军旅舞蹈坚守初心,扎拫军营,讴歌英雄,创新发展,丰富完善,跳动在祖国奋进的节奏中,成为民族复兴伟业中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型民族舞剧《天山魂》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舞剧作品,由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剧院两地合作,共同打造,这也是继《英雄·玛纳斯》之后,无锡市歌舞剧院第二部文化援疆作品。
无怪乎凡是看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众,无论业内还是界外,都交口称道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舞剧——它以舞蹈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创新,讴歌了共产党人“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
舞剧《天路》题材好,有内涵,接地气,实现了人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我认为,该剧还应有国际性,要努力实现走出去,这也是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目标之一。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表现出来的坚定而明确的戏剧意识、舞蹈意识,把一个叙事场景看似阁楼间的“小时代”,颇具时代感地转化为旧上海的“大时代”,对于红色经典的传承弘扬,对于舞剧样式的开拓创新,其价值不言而喻。
吴晓邦先生重提“新舞蹈”,其精神实质在于“反映现实生活、扩大创作题材的范围、追求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在于“沿着现实主义舞蹈的广阔道路,去开辟舞蹈艺术的新天地。”
中国舞蹈影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于西方舞蹈影像美学的道路,从1949年到2019年,回顾70年的舞影记忆,舞蹈影像的中国探索如何演变,新生创作力量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文旅交融”为区域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语境,这一语境将会激发我们区域民间舞蹈的新想象,实现我们区域民间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舞剧从“晚会化”“花边形”回归到戏剧的大家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意识最为清晰、目标最为坚定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现了中国舞剧观念的升级换代。
大型组歌《秋收起义》通过三大主体乐章和序曲尾声,以完整的叙事线索,回顾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历程,以雄浑激越、青春激昂的旋律,热情歌颂秋收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