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岁末,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中国梦——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成果展演”首场演出的下半场中,由“80后”舞者宋欣欣和王玫编导并参演的《我和妈妈》正在上演,“大段大段的说话,从始至终的独白”,展现了现时代一对母与女对于人生理想、生活感觉与情感结构诸方面的分歧与交融。
《朱鹮》用写实与写意交融的手法构织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脉络,而朱鹮与樵夫以及淳朴村民之间的深厚情感也成为舞剧结构中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穿插呈现的动因。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一书,是于平受聘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担任院长期间,为“南艺舞学丛书”“置办”的第二部教材(第一部是《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 ) 。与第一部教材相类,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亦是一部史学类教材,这是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历史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
第十一届“荷花杯”中国古典舞比赛刚刚落下帷幕,两个晚上的精彩角逐,三十余个节目,既有《月下独酌》的李白,又有《齐天大圣》中的孙悟空,让观众大饱眼福,《禅定》《丽人行》《纸扇书生》《丝路天音》等节目也令人耳目一新。
纪念陈爱莲从艺六十五周年纪念作品——大型古典舞剧《红楼梦》日前在京上演。作品分为六场一序一尾。舞剧高度浓缩了文学原著中的经典桥段,以宝、黛、钗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舞者的精彩演绎,集中展现了中华儿女数千年来蕴含在心底的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观众似乎可以解读到以下理念:其一,“行走”是必要的,与其“坐而论道” ,莫如“行在道上” ;其二,“行走”要有“心中的远方”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其三,“行走”要“持之以恒” ,这就是“坚持” 。
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舞蹈编导吴蓓女士导演的舞剧《北京人》于2017年7月18、1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吴蓓导演编创过许多舞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成为她编创舞剧的鲜明特色,并且在她的舞剧创作中较少依赖哑剧的表达,更多的依靠舞蹈本体表达其编创思想。
著名舞蹈演员王亚彬创作主演的舞剧《青衣》,改编自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同名小说,是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
为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10月10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2009年北京舞蹈学院55周年校庆时,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推出了一部原创作品《粉·墨》,当时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业内认为,《粉·墨》为中国古典舞探索出了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一次集体结晶。
“古典”在当代是一个不断被阐释的话题。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也承载着文化和美学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古典,是在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地重复与重构,力图将历史得以继续,将古典接续,在理论上便形成艺术创作上的古典风格、古典化、古典意味、古典精神等的传承与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