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话剧《家有遗产》:聚焦家风 透视传承

2019-03-06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研讨会 收藏

  一个普通百姓家里因遗产争夺,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同一屋檐下,亲情和爱情面临着利益和人性的考验……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话剧院演出的原创话剧《家有遗产》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家文化”的事。这部青岛原创话剧没有概念化的语言、没有生硬的说教,从2018年7月首演,到今年2月23日、24日应国家大剧院邀请,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精选剧目进京演出,所到之处皆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话剧《家有遗产》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改编自青岛本土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并特邀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王晓鹰担任总导演,连谏担任编剧,刘丹、苗青担任导演,张华翔担任舞美设计。

  中国话剧协会于2月25日上午举行专家研讨会,对《家有遗产》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该剧围绕“遗产”这一话题,讲述不同代际间的价值冲突和文化传承,引导观众重新思考亲情、人生,重新理解和认知“家风”的意义,用微观的市井生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会专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期待主创团队继续修改打磨,使其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琳,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艺术总监黄港,青岛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青,青岛市话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苗青和主创团队参加了研讨会并听取专家意见。以下为部分专家观点整理,按发言顺序排列。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

  这是一出引人关注的戏,每个场景、细节乃至每句对话,都能够敲击老百姓的心,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这部戏讲述了每家每户都能遇到的事:老一辈必然要离去,新一辈怎样面对这样的变故,让家庭更加美满。而该剧选取“遗产”这个点来破题,非常高明。在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的当下,精神遗产的传承却在很多层面上缺失了,有些人甚至把商品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准则放到了家庭中。《家有遗产》最可贵之处,就是在于警醒世人勿忘对老一辈精神遗产的继承,“忠厚传家久”是一种不灭精神。可以说,这部戏逻辑缜密、结构扎实,戏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戏剧艺术就是要为社会、百姓服务,青岛市话剧院以严肃的艺术创作态度,创作了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良心的作品。

 

  杨胜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副社长)

  现在遗产纠纷的案件经常见诸报端和电视调解栏目,其中折射出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暖和社会价值导向,不由得不让人深思。话剧《家有遗产》虽然以此为切入点,但又不只是简单表现一个“争夺遗产”的故事,而是由此发掘家的精神内核,这是其令人称道的地方。可以说,这是一部有温度、观照当下、捕捉社会敏感问题的现实题材作品,其通过“遗产”这一敏感话题,连接三代人之间的复杂情感,巧妙地带领观众感悟现代家庭的亲情回归和正能量,呈现出一幅当代社会的世俗百态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边文彤(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

  这个戏让人非常揪心,但这种揪心从艺术性上来说实属褒义——其将人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而且并不回避其中的弱点,比如家中老大为何能够老实到有些窝囊,大儿媳则隐忍到令人心痛,这些处理让这部戏的人物非常立体,甚至能让观众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这部戏没有生硬的口号、刻板的教条,有的是鲜活的生活,让观众感同身受。另外,舞美设计贴合生活,符合时代特征,既有着诗意的表达,又能保持真实的“克制”,这很难平衡,但《家有遗产》确实做得不错,虽然我已经20多年没去过青岛了,但还是能从这部戏的舞美设计上感受到青岛的印记。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遗产”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剧中通过三代人对遗产的不同态度,把生活的复杂性、人性的真实性以及对良心的考问、亲情的本质、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都表达出来了。这部戏从主要矛盾点切入之后层层剖开,起承转合非常自然,展现出非常扎实的戏剧结构。另外,一般的戏基本都是三个到五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比较突出,这部戏是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明确的利益诉求,主创团队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家有遗产》中“遗产”的概念,从存款、房产延伸至老人的技术成果,最后升华到“家风”层面,内涵非常丰富,整部戏的艺术价值非常突出,可以成为一部常演常新的作品。

 

  李龙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编剧、戏剧评论家)

  这个题材选得很好,有些主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遗产问题则是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人都要面临的问题。遗产最考验人心,也最能暴露出人性,天然具备戏剧性。但好的题材更需要高手打磨,作家难写家务剧,这个戏能把家务事展开得这么微妙,把普通人的生活写得那么真实,把人物的关系交织得这么巧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句话叫作“剧场是人们在一起集中思考的地方”,这个戏有很多值得人思考的内容。一个小家的凝聚力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这个家有多少善良的心和温暖的怀抱。戏里朴实无华的台词和场景就像我们的人生经历,记述着寻常百姓家的酸甜苦辣,戏里面的小家庭,实际上是有大情怀寄托在其中的,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小的细节处理得再好一些,这个戏就将有成为经典的可能。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家有遗产》选取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重大题材”,却讲出了我们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甚至思想意义。过去我们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因为其中有着非常复杂和深刻的伦理问题,《家有遗产》通过“家风传承”这个点找到了破题的路径,这是非常不易的。具体来说,这部戏中的儿女们在发现他们继承的不是债券而是债务时,所表现出来的担当,特别是刚成年的小帆主动要在债务书上签字时,给观众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相当于告诉观众,“忠厚传家久”的精神财富,才是我们最应该继承的遗产。用微观的市井生活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以小见大,这是一部非常巧妙的剧。

 

 

  李法曾(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表演艺术家)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剧,但剧里的情节、人物还是能触动我,这就是好话剧的魅力。《家有遗产》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剧中人物接地气、让人感到亲切,就好像我们身边的人。我从事了一辈子戏剧,追求的无非是真实和生活,剧本不真实,演员的表演不够生活化,观众就不会有所感触,而这个戏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从头到尾引导观众思考、对照甚至是检查,这就是真实的力量。我很高兴地看到,面对“遗产”这道人性的选择题,剧中人物给出的答案——所谓遗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当曾经被摔坏的牌匾重新挂在墙上,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动、圆满,更是走出剧场后长久的沉思。青岛市话剧院没有国家级院团那么好的资源,却能排出这么好的戏,我要向《家有遗产》的主创团队致敬。

 

  蔺永钧(国务院参事、中国话剧协会主席)

  《家有遗产》不仅真实表现了中国普通百姓对于家风传承、亲情延续的态度,还涉及中年下岗、婚姻观、创业等,即便现实中苦难重重,人与人之间存在观念上的不同,但对于真、善、美底线的坚持,让他们完成了一次动人的亲情回归。这是一出有温度、有质感、有前景的话剧作品。青岛市话剧院已经12年没排大剧目了,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这是一部真正给老百姓看的佳作,它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在艺术性上,这部作品有着非常高明的处理,剧中已经故去的郑书轩在话剧舞台上以灵魂状态贯穿全剧,甚至冲破生死界限与亲人对话,呈现出一种强烈的间离效果。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穿越手法可以完全将时空打断,并将既定叙述线索纵深打破,从而将郑书轩、郑家浩和郑小帆三代人置于同一场景中,呈现出“灵魂对话”的效果,直指人心,让观众产生共鸣。《家有遗产》完全可以成为青岛市话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不断进行细致打磨,争取成为能够在中国话剧史上留名的经典作品。

  (图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2月28日第4版)

 

  延伸阅读:

  2018话剧:舞台因文学的观照有了深刻

  话剧《大码头》:一次民族精神的扬弃和升华(郑荣健)

  话剧《大国工匠》:挖掘工匠精神的美学内涵(胡一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