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1月13日在京举办。仲呈祥、林岗、蒋述卓、李广平、张柠、林克欢、黄树森、梁江、谢有顺等专家,围绕“当代中国文艺格局中的粤派批评”“文学史研究的粤派风度”“粤派批评的时代担当及其内涵发展”“粤派批评的学术维度与文化品格”“粤籍学者与中国文艺理论空间的开辟”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庞井君、双南征等相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中国曲艺“走出去”的责任,由是更为巨大:既是艺术的推介,也是知识的传播;既是内容的展现,也是价值的宣示;既是心灵的激荡,也是思想的交流。形式和内容应当特别典范和健康,方式与姿态应当更加亲和而优雅。任何不负责任的放任和不够专业的粗疏,都是不能被容许的。
古代文人是赞美并践行风雅精神的,关注时下的现状,有明确地介入意识和主体性精神,使书法评论建立公信与自信,其中就含纳了思想、知识的增量,因此每一次的评论,也是评论者对自己精神世界和专业力量的勘探和考量。遗憾的是当代书坛的评论队伍难言强大,评论人才依然不足。
2017年12月16日,马文静舞集《舞魅高原》在昆明公演。这是“马文静从艺60周年”活动的主体部分,“舞集”的14个作品坦露着马文静一个甲子间的人生历程。
近日,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曾耀农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以长株潭试验区为例》荣获著作类二等奖。
亲近传统要怀有鉴赏态度,从艺术鉴赏中获得应有审美感受。文艺作用于人,本来就是依靠审美鉴赏。通过审美鉴赏获取感性经验,而后受到触动,产生精神愉悦。中国传统文艺受独特社会文化影响,更强调这种作用方式。
1月7日,“古典传统与现代书写”《鸠摩罗什》分享会在北京召开。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鸠摩罗什》的作者徐兆寿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作家出版社社长、评论家吴义勤,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邱华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柠一起,就《鸠摩罗什》的创作和意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化书写,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与近年来不断上演的前半部精彩纷呈、后半部拖沓平庸的“半部好剧”迥然不同,电视剧《风筝》的后半部风头更足,在风格上也已臻于醇厚老辣的境界。可以说,《风筝》拍出了谍战剧的新意,拍出了历史质感,更拍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律动。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具有对马克思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又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和鲜明实践品格。
我们期待一种健康的、良性的秩序在市场中建立,期待市场的规律与艺术的规律合二为一,期待着价格与价值同步,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即使艺术市场已经很成熟的欧美和日本,真正的艺术家还是需要清醒地面对艺术和背对市场。如果天天张望画价,天天“功夫在诗外”,可能在市场上会取得一些“成功”和实惠,但付出的代价一定是对艺术理想的彻底放弃。
系列展的构想是: 2017年的“杏林撷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学生优秀作品邀请展”暨教育教学研讨会,主要议题围绕美术人才教学培养问题; 2018年的“师坛锦瑟——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邀请展”暨创作教学研讨会,主要议题围绕学科建设和创作教学、组织管理问题; 2019年,“春华秋实——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文献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主要议题围绕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交流的问题展开。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有理由、有能力以更大精神格局和艺术境界,表现这个广阔丰富的新时代,以及一个构筑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精彩世界,迈向电影艺术高峰。期待以更大精神格局和艺术境界,表现中国故事与这个广阔丰富的新时代。
“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人是时代与社会的载体,当作家以审美方式突出人文涵养,在情感、伦理层面进行新史诗书写时,其核心在于塑造出新时代人物形象。
巴黎的古玩城是欧洲最大的,很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古玩商都是到这里来进货。到这里来寻宝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所收获,不管收获大小,在这里既可以开阔眼界,也可以增长学问。
书法艺术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理性与德行、文章与艺术,培育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中国书协从中国书法发展的整体格局出发,对单项展的征稿、评选、宣传,均有规划,积极支持。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更多的书法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我们的作家对血腥如此迷恋,对暴力如此热爱,对没有“文化”的战争“爱好者”如此崇拜,甚至对“战争”也是这般情感投入,根源就在于他们的心灵中,缺乏一种人类情结,一种人文关怀。
2017年以来,重庆市巴南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要求,摸着石头过河,下移文艺评论重心,由文艺家协会延伸至镇街社区,探索开展“麻雀艺评”进基层百场活动。截至11月23日,全区已组织音乐舞蹈、谐剧小品、美术书法等鉴赏85场,着力破解文艺评论“悬浮”问题,让文艺评论下乡进村,让群众真正成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深受基层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