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对生活世界越有自己完整的判断,就越能从纷繁杂乱的各种价值中形成独有的发现。小说反映社会反映生活是个批评的概念,而写好人物写活人物才是作家的看家本领,作家当以看家本领优先。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内涵的发现是通过所写人物及其关系而感知到的,越鲜活的人物越有助于读者感知故事的社会内涵。但是如果作家将批评的概念当成写作遵循的不二法门,渴望反映社会和反映生活的主观愿望优先并压倒写活人物,则小说的社会内涵就会变得干涸和枯萎,其美学趣味就要大打折扣。
本体与价值:论当代戏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内容摘要:中国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对世界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4期特别策划理论探索专栏刊发如下2篇文章: 后理论时代与文化诗学批评思潮的流变 本体与价值:论当代戏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所谓话语体系,其定性有两点:一是构成话语体系内涵、定位和功能的明确性;二是话语
——关于诗中大我小我的思考 所谓诗学三命题,是指诗言志(《尚书•尧典》)、诗缘情(陆机《文赋》)与诗缘政(孔颖达疏《毛诗正义
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图像的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九鼎神性之所在。九鼎成为诸侯争夺的重器,是因为它被视为天命的表征。实际上,此效力与它“铸鼎象物”的模式密不可分,即通过铸象于鼎,“使民知神奸”,进而“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而所铸之“象”并非具体的、写实的物象或形象,而是通过抽象和艺术再创造,传达意有所指的法象、法戒或意象。人民所知的“神奸”也不仅仅是异兽的善与恶,而是经过加工的画面背后的寓意。九鼎神性最初来自其图像及其背后的寓意,尔后才因礼法的功用,在政权的更迭中不断地被神化。最后九鼎的神秘失踪,既是“铸鼎象物”模式的失效,又是其神性的达成,与它的来历一样,意味深长。
我们做文艺批评、人物批评要做的工作,不是去说他好或者不好,而是要对某一种现象做学理分析,批评的魅力正在于对现象的分析,而不在于对现象的判断结论。通常专业评论家不关心结论,但关心过程中对各种角度的梳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写一篇评论文章,如果轻率地褒贬别人,大抵没有价值,作者的思考一定是肤浅的。专业评论家是用逻辑思维,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史学功底,去剖析现象背后的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