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理论的核心在于“突破”。“突破”是一种建立在渐变基础上的突变,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这个质的飞跃中,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共同形成并确认了一些重要的人类普遍原则,“奠定了人类精神存在的基础”,如对于人类自身力量和智慧的肯定、对于暴力的排斥、对于德性和理性的尊崇等。
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嬗变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中西合流的新阶段;而这中西合流的过程,贯穿着两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以及两者的融合。
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在此基础上的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 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写作。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道德是厚重的,犹如社会之舟远航时的压舱石,即便偶有风浪,也能护持着平稳有序;道德也是欢快的,它未必一直板着宏大与沉重的面孔,有时也如一阵阵东风,滋润着社会春意萌生。
7位学者主旨演讲,8场分论坛,3场高端对话,140多位学者发言……10月10日~11日,400余位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相聚中国,用掌声向马克思主义致敬。
只有在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等相关问题上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才能在当代社会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化、经济与艺术实践中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经济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20多年后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冲击、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何在?它将如何继续影响人类命运?
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我国本土文化之时,在当代文化大肆虐待传统文化之时,在大众文化全面戏弄高雅文化之时,在科技文明日益压倒人文精神之时,精英理论奋起抗争是天经地义的,但重要的不是谋求一种简单地颠覆压迫的权力,而是应博得一种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地位。
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开始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今年正值100年。这一运动掀开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共同体裂变与重建的新的一幕。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近代裂变和重建这一角度回顾这场运动,可以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启迪。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举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主题活动和盛大的阅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
2015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召开的群团工作会议,此次会议被舆论普遍视作对群团工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当人人都开始审美参与与审美创生的时候,他们在提升生活之审美品质的同时,也就是投入到了市场的怀抱,从而使得审美消费为市场准则所规约与掣肘,而审美无疑成为市场化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