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 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
网络媒体的应用既创造了以虚拟性为特征的赛伯世界,而且促进了主体的虚拟化。虚拟主体是隐身交往的承担者,也是新型艺术的创造者。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主体艺术以围绕身体、身份和自我的在线嬉戏为特征。虚拟主体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地位的上升而变得日趋重要,对虚拟主体间性哲学的需要因此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发起的“中国艺术海外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
学界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实际上,“失语”的不仅是中国的文学理论,还有中国的艺术理论甚至文化理论。针对这一问题的研讨表现出了中国学者对于建构中国文学理论、振兴中国文化的积极态度。
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
10月22—23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不再局限于评论家运用经典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作品、现象进行文本性的分析并通过媒介发表,随着互联网文艺形态的不断发展,文艺评论的概念得以扩展,评论主体发生转变、评论形式不断丰富、评论理论突破创新,互联网文艺评论的出现和兴盛将是文艺评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时代赋予文艺评论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