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通过孩子们的第一次离别去反映这一人生的常态与永恒的主题,犹如一首哀而不伤的朦胧诗,带给我们无限品味的空间。
军事影视及其创造的文化软实力,则成为国家、军队最佳的形象大使,它们不仅反映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展示了科技强军兴军的巨大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塑造了中国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五部松竹作品,尽管创作年代、流派、作者风格、主题和类型完全不同,但却有内在的延续性,即面对宿命寻求改变,以及改变命运过程中的自我挣扎和内心斗争。
既走市场化、类型化、工业化的道路,也兼顾电影创作的艺术追求和美学探索,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 商业性、体制性 作者性、工业 美学的关系,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统一,是当前电影创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影视的美学形态、生产方式与传播格局,也引发了学界对想象力新美学和“想象力消费”等问题的思考。
IP是一粒文化种子,需要多年的培育。培育过程,就像袁隆平老先生的育种经历一样——只有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培育,才能产生具有生命力的国产动画IP 。
如何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如何将中国美术资源应用到国产动画中,是不应忽视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电影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或许能够为当前动画片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强强联手、共赢互利的影游融合业态或将成为疫后电影产业强劲的推助力,推动整个影视行业的革新与发展,从而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和文化生产中持续拓展广阔的空间。
疫情影视作品的警世价值和告诫意义是超越时代和国界局限的。这些作品破解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怎样审视疫病、化解危机、保护生命,同时还包括人类怎样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怎样与自然界其他物种实现同存共荣等等。
国产灾难主题电影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叙事主体地位,深入探寻中西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将人类共同的对于生命、家庭、国家的真挚情感追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在以全人类命运为己任的责任中,展示我们的担当、格局、情怀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