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搜索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新大众文艺的潮起,为文艺发展提供了一种既扎根人民生活、又拥抱技术文明,既保持通俗品格、又追求艺术高度的可能。
关键在于回归艺术本体,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赤子之心贴近人民、以创新之心探索艺术
高尚的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高质量的艺术品格是主题完美呈现的保障
我们的创作,没有现成的模板,必须向生活学习
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面临着怎样的成长烦恼和突围使命
只有通过艺术想象性的创造,才能跨越真实与图像的限度,真正实现艺术的升华。
如何能创作主题文艺精品力作呢?我认为应该恨恨地抓住“主”和“题”这两个字。
戏剧现代戏如何破局?
主题创作是中国文艺发展进步的重要方阵,表现出强烈的现实精神与艺术责任感。
9位专家围绕“当文艺评论遇见人工智能”撰写了评论文章,现综合各位专家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警惕“生成式幻象”,什么是AI无法生成的?
人工智能对书法评论的“泛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加速是还是减缓?
工具理性须以价值理性为引领,任何技术创新都应在人文价值的坐标系中寻求发展方位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依然是万物的尺度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现场”,评论家需视阈融合;人工智能缺位“审美现场”,评论家需坚守主体性。
AI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乃至主体性问题。
电影评论家如何以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契机,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超越自己?
“我理解AI的本质就是强化学习,人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让人的归人,让机器的归机器
有人民性,有通俗性和传播力,人民才能参与分享精神创造。有人民性的大众文艺,才对世道人心也即人民大众的精神建设和发展具有目标性,饱含正向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