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同时要清晰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创作依然存在题材扎堆、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等突出问题,部分创作者热衷于堆技术、堆舞美而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而忽视原创,热衷于“帽子”“奖项”而忽视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承载新时代文艺精品应有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为了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文艺创作者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系列专题,特邀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创作如何打造精品”撰写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破局主题创作同质化、模式化、功利化
罗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
当《觉醒年代》以历史纵深感重构革命叙事,当《山海情》用泥土芬芳书写脱贫史诗,当《流浪地球 2》以“技艺融合”构建中国科幻美学体系,当《平原上的摩西》在对时代洪流的深刻反思中保持着对人性微光的细腻捕捉,当《繁花》触摸城市文化基因实现市场口碑与艺术价值的双赢,近年中国主题文艺创作展现出突破传统范式的创新力量。然而,在光鲜的成绩单背后,主题文艺创作依然存在题材同质化、表达模式化、创作功利化等问题,制约着文艺精品的诞生。
一、“政策图解”式创作:从精神共鸣到符号拼贴
近年在各地舞台上,以乡村第一书记为主角的话剧、戏曲作品层出不穷。此类作品时有直接将产业振兴、生态保护等政策术语直接转化为台词,使得剧中人物如同行走的“政策手册”。这种机械的“政策图解”导致戏剧冲突消解,观众感受味同嚼蜡。又如,某地以城市红色文化宣传为主题,每年定期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月,并配合推出以英雄人物为剧名的“活报剧”式舞台剧作品。这种价值传递存在表层化问题,当创作者将价值观简化为标语口号,作品未塑造出具有生命温度的人物形象,观众在剧场里无法得到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便失去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艺的最终评判者。文艺创作要实现价值,离不开群众欣赏阅读。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接受者为主开展主动审美鉴赏,才能形成创作、传播、接受的闭环,让人们充分理解并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典型。
此外,在流媒体平台“爆款公式”影响下,革命历史题材正在经历娱乐化蜕变。如长征奇幻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剧中女大学生开超市拍卖红军破棉袄等物件,现代人纷纷慷慨解囊拿起手机支付。把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搞成手持系统的穿越爽文,容易导致本应严肃的历史叙事沦为感官刺激的载体。
二、AI技术滥用:从艺术表达的工具到创作主体的替代
目前,已经有数字艺术公司成功开发出舞台场景生成系统,只要输入关键词,即可自动生成包含人物AI形象的舞美方案。未来如果要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作品,通过算法操控,作品将高度相似,这种技术替代正在消解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正如本雅明所预言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光晕消失”,当历史场景可以被数字技术无限复制,艺术作品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将会受到质疑。
在演艺领域,沉浸式戏剧、文旅实景演出等新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场景化设定和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赋予演艺作品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更广阔的体验维度。然而,技术要素比重的大幅增加,也引发了审美浅表化等问题,场景化设定风头盖过了戏剧本体和文化内涵的追求。过于注重打造逼真的场景和新奇的体验,却弱化了艺术作品本应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核。观众在这些场景中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满足,但演出结束后,内心却难以产生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在数字技术重构文艺生态的当下,这种同质化危机更显严峻。当算法推荐不断强化信息茧房,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值得警惕的是AI写作工具对创作思维的侵蚀。当尝试使用AI辅助创作时,创作主体难免会陷入算法囚笼,形成技术依赖。比如,使用AI进行主旋律小说创作,给出的结果是大多数英雄人物出身贫寒、反派必定有海外背景等模板化设定。
三、“唯评奖是图”的创作:从艺术追求到指标博弈
主题文艺创作还面临着同质化困境。为成功申报各类文艺创作基金,创作者扎堆申报各类革命历史题材项目,尤其喜欢采用“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传统叙事模式。有些编剧不愿意尝试创新表达,近年来有不少作品就采用类似的模式创作。这种惰性导致创作生态陷入安全区陷阱,长此以往,创作容易丧失批判精神与先锋意识,沦为艺术基金申报和奖项争夺的应声虫。这种奖项优先、题材为王的创作导向和创作评价机制亟需反思。
在追求奖项认可的过程中,创作者往往倾向于采用已被验证的安全而成功率高的表达方式,而非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这种趋同现象在舞台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作品在舞台设计、音乐编排上惊人相似,观众在不同剧场中看到的仿佛是同一部作品的“复制版”。在此类作品中,身体的缺席和情感叙事的稀薄导致作品感官体验的缺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及日常的道德宣教导致超越性的精神维度缺失,概念化、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导致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缺失,极端化的生活状态、被简化的生命内在矛盾使得日常生活经验缺乏。这种缺乏个性化的审美表达,不仅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消解了观众对艺术的期待与想象。
评奖机制存在的问题甚至催生了定制化创作产业链。如某文化公司推出“主旋律剧本优化套餐”,承诺通过“增加少数民族元素”“强化国际视角”等手段提高获奖概率。这种为评奖而创作的异化现象,使文艺作品沦为数字游戏的牺牲品。在文学领域,思维格式化现象更为触目惊心。某地为冲击茅盾文学奖,组织作家团队按照往届获奖作品词频进行文本分析,得出的“苦难叙事+乡土符号+史诗结构”公式,催生出大批主题先行、情感空洞的应景之作。这些作品在数据模型里完美复刻了获奖基因,却在读者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
主题文艺创作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艺术本体。当创作者以艺术的真诚自觉为出发点,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赤子之心贴近人民、以创新之心探索艺术,自然能破解同质化的困局。这不仅需要创作主体的艺术自觉,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尊重艺术规律的良好生态。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即将突破奇点的今天,主题文艺作品创作面临的不仅是表达方式的革新,更是思维范式的革命。当人工智能已经能够生成符合主题规范的作品时,人类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唯有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生命的诗意表达,让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形成共振,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才可能真正突破命题作文的窠臼,实现从应景之作到传世经典的蜕变。
签发:袁正领
审核:都布、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