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见
  • 网络亚文化失范与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郑焕钊)

    制约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失范,需要回到网络亚文化与当代娱乐经济、工业的复杂结构中,探索作为亚文化实践的新媒体文艺评论的边界与尺度。

    2023-11-10详情
  • 数字时代网络文艺评论的自律与他律(张慧瑜)

    我们希望通过把评论者的自律与强制性的他律结合起来,使文艺评论领域的网络暴力无处遁迹。

    2023-11-10详情
  • 以文艺批评话语反击网络暴力(赵丽瑾)

    建构有效的文艺批评话语,是摆脱道德话语压制、反击网络暴力的重要路径。

    2023-11-10详情
  • 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王德胜)

    文艺评论尤其需要不断完善评论者的批评理性,强化评论者的价值建构意识,从“事理导向情理”的评价原则和“情理见诸事理”的评价方法两个方面,现实地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具体尺度。

    2023-11-10详情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李舫)

    我们要在尊重和理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3-06-19详情
  • 中国舞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图景(许锐)

    中国舞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范例样本,启示着我们要在文化自觉的引导下,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来坚持传统文化的根骨,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来提升艺术的眼界格局,通过参与交流甚至争鸣来增强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力。

    2023-06-19详情
  •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范玉刚)

    只有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筑牢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思想根基,从中生发出中华民族面向人类文明跃升担当使命的勇气,并以精神的独立自主激发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

    2023-06-19详情
  • 在生命的根基上传承文脉创造未来(蒋述卓)

    以中华文化为生命之根,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两个结合”上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未来目标。

    2023-06-19详情
  • 新文艺组织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与担当(杨乐)

    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文化企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正创新、践行企业责任,力推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德才兼备的文艺人才,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为助力提升国家文化建设水平,增强文化自信,为探索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贡献新文艺组织的一份力量。

    2023-06-16详情
  • 以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动新一轮文化发展(徐粤春)

    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的思想理论准备,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突破。

    2023-06-16详情
  •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田沁鑫)

    文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文艺的力量。

    2023-06-15详情
  • 创新性与中国文学的“日新”精神(傅道彬)

    中国式文学批评的民族立场坚守,首先应该基于中国文学的基本事实,在传统文学的思想传统和艺术精神里,寻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时代语境。

    2023-06-15详情
  • 绽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文艺绚丽光彩(郝向宏)

    要以网络最新技术和时代新文化形态为提领,创设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

    2023-06-14详情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文明(向云驹)

    以艺术形象展示国家形象,通过艺术感染力,润物于无声、通情于无形、达理于无言,正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职责所在,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的题中之义。

    2023-06-14详情
  • 以更恢宏的气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王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023-06-13详情
  • 文艺作品精神力量的又一重要源泉(王一川)

    文艺评论工作者则需要虚心向文艺家和观众学习,从中深入了解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究竟,同时尽自己所能地在文艺作品的真理内容和兴味蕴藉与观众之间、以及与中华民族文明精神建构之间,起到应有的融合使者的特定作用。

    2023-06-13详情
  • 谈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警惕恶的悲剧化滑向合理化

    期待未来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能够更好地呈现人物的丰富性与明确的倾向性,更有力地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传播社会正能量,鼓舞人们更加自信阳光地走向新征程的美好明天。

    2023-06-13详情
  • 恶的悲剧化——论当前国产影视剧创作的一种趋势(李宁)

    近年来,塑造令人同情与怜悯的悲剧式反面人物成为国产影视剧的一种潮流。这种悲剧化书写,主要是通过展现自我美好本性的丧失与展现外在美好事物的毁灭两种方式实现的。这一潮流的出现与我国影视剧创作类型意识的强化与现实主义的深化有关,也与当下网络时代/妥协社会受众的审美趣味与集体心理有关。恶的悲剧化潜藏着恶的正当化的危险,因此创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反面人物的主导性格与次要性格、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把握好描画恶的尺度。

    2023-06-13详情
  • “人物二重性”的丰富性与倾向性——围绕反腐、扫黑题材剧的人物塑造展开(戴清)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人物二重性”理论为基础,探讨反腐、扫黑题材剧中的反派人物塑造,首先积极肯定了创作中对人物塑造的丰富性追求与艺术成绩;其次,在辨析反派人物的悲剧性与复杂性的基础上,指出把握此类人物的倾向性与整体性(即主导性格)的重要意义;最后,进一步指出该类题材剧中的正面人物塑造亟需拓展表现空间,通过深入开掘生活、借助适当的创作手法弥补人物单薄的不足,追求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以更好地传播反腐、扫黑题材剧的正向价值。

    2023-06-13详情
  • 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与现实主义的二律背反——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举隅(饶曙光)

    新时代以来,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回潮,并在作为一种方法的现实主义的内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深化。以《人民的名义》《狂飙》等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中的反面人物塑造来说,通过对性格善面的建构、性格的反向转化及其悲剧命运的流溯式再现,反面人物相比正面人物,其人物性格更加饱满化、立体化、生活化,更具复杂性,也更具人情味和毛边感;总的来说,其人物性格由单一性走向二重性乃至多重性,并在性格结构上集中体现为“善恶同体”或者说“美恶并举”的二重组合。这种由“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带来的人格二重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上的二律背反,就其本质而言,反映出现实主义本身在认知与审美即在认识论与美学之间的二律背反。鉴于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所呈现出的审美新变,重提一种“毛边现实主义”对当下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具有方法论层面的启迪意义。同时,也要警惕由反面人物性格复杂性所带来的善恶含混的问题,由此得出,保持一种正向的创作立意十分关键,这是新时代电视艺术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创作标准的重要体现。

    2023-06-13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