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中去”是广大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体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朝向火热的生活,向着人类精神的高地进发,这既是“百花迎春”吹响的时代号角和主旋律,也是文艺高峰之作诞生的成功法则。
近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等同志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登门看望慰问袁行霈、袁毅平、谢冕、陆文虎、张世英、曾庆瑞、黄会林、傅庚辰等协会顾问、著名文艺评论家,向他们送上新春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
评论界对王怀宇、对东北作家的风格总结不够,在这一点上,培养一批本土的批评家和评论家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对这块土地的熟悉程度、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更深入。
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构建城市夜间艺术地标,打造市民艺术生活的“深夜食堂”,让艺术之光扮靓神州大地的夜空,“夜间经济”发展之路必将更加顺畅。
所谓乡土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它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评估在中国大地上流行了百年的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化的一种方法论,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重新寻找血脉、重新寻找天地大道的必由之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专业化内容的推出,未来短视频艺术传播将会更多地着眼于审美价值的提升,短视频艺术内容将更具优美、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格调,进而助力短视频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整体质量提升。
近期,中央美院宋修见先生主编的《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全书汇集了40余位美学家、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的访谈,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他们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解,文笔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样,读来兴味盎然,很有收获。
陈桥生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一书以一种文化透视的眼光,摸清南下文士在岭南留下的蛛丝马迹,将被遮掩着的历史面纱揭开,将被阻隔的文明链条接上,勾画出了唐前岭南的一路文脉,进而触及唐前岭南文明的整个进程。
面对当下的现实,我们还要深入研究转化的具体条件、途径、形式和机制,营造有利于转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唤醒一切潜在、超越和纯粹的东西,让它们在现代时空中得以浮现,得以新生。
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的背后,其实是世界对崛起中国的好奇。未来,随着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兴趣会越来越高涨,这为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机遇。
走过2019这个文艺评论静水流深的年份,人们无不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唯有不懈创新的努力,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定力,以坚韧的前行,迈向愈发光明的未来。
围绕“闽派批评”品牌的建设,在学术活动周的讨论与思考中,福建的专家学者关注传统中的“闽派批评”是什么,以及未来的“闽派批评”该怎么做,很多人达成了共识:要建立理论特色鲜明的“闽派批评”,甚至能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闽派批评”。
这本《人民日报记者说:好稿怎样开头结尾》所辑录的文章,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推演,没有佶屈聱牙的概念堆砌,有的只是自己长期从业的经验总结,是值班编稿时的心得体会,是优秀新闻稿件的读后随想,是报社编前会评报时的业务研讨
“中国派”要得以成立与形成,既要有底线的规范性标准。也要有高级的境界性标准,前者要求“中国艺术语言”的独立,后者则要求“美学的品格”的成就。中国乐派、中国美术派和中国电影派如果要得以成立,最终有赖于“中国音乐语言”“中国视觉艺术语言”和“中国电影语言”的独立发展。“新的中国性”艺术观,要在时代性与本土性的张力间来建构,与此同时,还要反对“民族主义”“传统主义”和“自动主义”三种观念。当中国艺术语言成熟之时,“中国艺术流派”与“中国艺术学派”也就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