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约堡秘史》的文学场域和思想内涵,涉及民俗文化与人类学的语境,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记录着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相百态,呈现着时代发展中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探求。
对某一书法家时贬时褒、贬褒同存,是书法审美正常现象,但如王献之这样时而被贬下沟潭时而被褒上云端者却不多见,如果对贬低类评价进行分析,便会发现,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书法风格,而且更多涉及到王献之所处时代的特殊境遇与审美思潮。
王雪峰选择传统的绘画题材,抒怀遣性的同时,将对道的追问贯穿始终。他的画作趋简避繁,引人心静。行者王雪峰借绘画修炼凡心,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道心。
《回延安》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诗人1956年重回阔别十余年的延安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丑书”作为当代书风的创新需要得到力挺,因为这些书法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痛批的是“以丑为美”的那些“丑书”,而力挺的是“化丑为美”的这一派“丑书”!
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念,正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通。它的核心并不是不知道他者存在或者刻意地忽略他者存在的那种无知或自大,而是一种将所有生命、所有个体都纳入同一整体的认识,以及根据这种认识来思考生存方式、设定生存秩序的实践理性。
几十年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批评与刊物,当然重要的还有读者。优秀的编辑往高里说,他们是作家的知音和提衣人,是文学家园的守夜者;往低里说,好编辑不仅仅会改错别字,它还需要一种禀赋和感受力,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具备与作家沟通的能力,能把有潜力的文本变成一部优秀之作。
尽管刘厚生老师已沉疴多年,但听到他近日离世的消息仍然让我的心灵受到巨大震荡,悲伤和怅惘不由使人潸然泪下。伴随着痛心更强烈的是感慨:戏剧界这样德高望重又充满智慧、责任,真正能把事业与艺术当成使命、生命的老前辈又少了一位!
看似放浪形骸的才子词人,其实心中蕴积着人性的光辉。质言之,人就是性格差异的多样统一,柳永多情、玩世、谑浪、仁爱,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人。
上海沪剧院的创作道路,昭示了一条传承发展上海沪剧的优秀历史传统、珍视上海沪剧的文化积淀、尊重上海市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弥足珍贵,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近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民协、福建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200件古今寿山石佳作齐聚中国美术馆,展现千年寿山石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