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秦怡88岁。这一年,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授予她“终身成就奖”。秦怡在领奖台上说:“不管是88岁,还是98岁,我都要跟着所有的同行们一起继续前进。”十年后,秦怡98岁了。果然,她还没有停下脚步,还跟着中国电影一起,继续往前走着。
中国作家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泉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丰富蕴藏,创造性转化成今天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食粮,努力以精品奉献人民,为筑就新的文艺高峰积蓄力量
任鸣多次强调自己对北京人艺的爱和责任,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努力做北京人艺风格的继承者、发展者。这是一个管理者的担当与魄力,更是一个艺术家的纯粹与初心。
虽然人工智能开始作诗、绘画、写小说,但整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离人类智慧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能否有高水平发挥,有待时间检验。
当今公共艺术秉承的乃是交往性、审美性、介入性和生活性,所以笔者始终把公共艺术作为实现“生活美学”的重要之维,如今中国的公共艺术也已融入全球格局当中,它正在以本土的力量显现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的魅力。
用古代的经典文艺评论医治当下文艺评论的病伤,继承优秀的中国文艺评论,扫除糟粕的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责任。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建构融合东西的文艺评论大厦的时候,是绝对不应忽略古典经典文艺评论的。
东坡先生以审美之心面对大千世界,凡物皆有可观,随处皆有可美。他的人生态度为后人示范了极有魅力的生命形式,他的诗文书画为后人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韵致……
吴为山的雕塑绝不只是“雕塑”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他在以雕塑形式无声书写或讴歌这个时代中国人充满自信和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2018 年发表于《中国作家》,其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刀兵过》是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又一重要收获。从故事题材与内容而言,《刀兵过》与《白鹿原》分享着某些共通性,但其历史视角与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使得二者又存在较大的殊异。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切入,试图对《刀兵过》与《白鹿原》两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化立场、写作方法、历史意识作细致对比,并进一步明确《刀兵过》在艺术价值、文化层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中国呼唤着属于自己的音乐经典——进一步,真正的艺术经典一旦出现,它便不仅属于原产国度和原生文化,而将走向世界,走向全人类。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2019年度工作会上,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建忠介绍了河北省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打造文艺评论阵地,通过推人才、推作品促进河北文艺评论进一步活跃发展的做法,在与会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截至今年5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已经有28家团体会员,团结凝聚了近万名文艺评论工作者。在中国评协的带动指导下,各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积极挖掘区域特色和评论优势,主动作为,亮点纷呈,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工作手臂,与创作形成同频共振,与学界积极理论共鸣,发出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嘹亮之声。
《莎剧的黑历史》的出版,让莎剧中的“原型”故事在遥远的东方拓展了生存空间,延续了艺术生命。倘若莎翁地下有灵,定会感谢傅光明的辛苦付出;倘若读者有意,定会喜欢这样一本故事性超强、读来趣味横生的学术著作。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近日在上海落下帷幕。正是申城春意盎然、春潮涌动的美好时光。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和艺术之花的尽情绽放,交相辉映,显示了中国舞台艺术与时俱进的新气象。
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与一条江相守千年:独龙族》是人文摄影师沈醒狮多次进入独龙江的成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细致入微记录了2003年至今,独龙族的衣、食、住、行、文化、传统、信仰,揭开了独龙江独龙族的神秘面纱。
当下现代戏创作、演出日趋丰富,如何将现代题材的思想性、时代性开掘与戏曲创作的艺术性、审美性更好结合,越来越成为需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文化遗产的社会功用,今天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博物馆的存在,重视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使得文化遗产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体面地生存,教育和启迪后人,让他们为自己的祖先感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