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
  • 美育遇上短视频,打开一个新天地(周星)

    美育和短视频的联手可以实现广阔、迅捷的传播,打造贴近时代的新美育平台。

    2019-09-15详情
  • 走进奥地利(张晓岚)

    两次前往奥地利,在我心中,不仅留下了莫扎特和维也纳优美的音乐,更留下了奥地利西部的山川景色。如果有机会再去奥地利西部,我愿陶醉在那山里,陶醉在那湖边。

    2019-09-15详情
  • 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不断重构的“自我”(李云雷)

    70后作家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9-09-10详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民间沃土(侯仰军)

    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民间文化,对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019-09-10详情
  • 刘慈欣观察世界的方法论: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光亮与秩序(杜学文)

    刘慈欣关注宇宙及人类世界终极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们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具体而言,他是一位持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思考者。在他的科幻世界里,描写了存在的相互联系与运动状态。在这种联系与运动中,存在构成了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并转化的世界。不同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往往在运动中发生从绝对向相对的转化,并在终极探求中发生根本性反转。

    2019-09-10详情
  • 总体性、现实敏锐感与文学的理想性(马明高)

    总之,文学的理想性,要求作家必须对生活与现实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充满理想性与批判性,对生活中的庸常经验保持怀疑,对人类的危机现状保持警觉,在复杂而繁芜的现实中持续发现理想、意义和价值,对社会中的假丑恶不能丧失愤怒的立场,对终极价值始终保持着不懈的追求。

    2019-09-06详情
  •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向往——序行超的文学评论集《言有尽时》(梁鸿鹰)

    行超的文学评论是及物的、在场的,具有鲜活的现场性,她对文学创作现象、进展保持着可贵的细致与敏锐洞察,她对文学及文化文艺现场发生的一切总是保持着观察、吸纳、品评的好奇,无论发生过的还是正在发生的,她都会以一种求真的目光去打量、研究和分析,调动与整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努力在鉴赏、品味中进行美学上的甄别和感悟。

    2019-09-06详情
  • 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具体体现在政策制度、人才培养、评论推优、阵地建设等多个方面。随最新出版发布的《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来盘点吧。

    2019-09-04详情
  • 《北京文学》执行主编杨晓升访谈:文学杂志首先是为读者办的(何平)

    文学杂志既然是公开发行的刊物,首先是为读者办的,应该将读者放在首位,作品的好坏和刊物的好坏,首先必须交由读者检验,作家的创作和刊物的出版,都应当力图为大多数读者所喜闻乐见,惟有如此,文学杂志才会有生命力。我选择到文学期刊工作,正是出于此种判断和考量。

    2019-09-03详情
  • 毛时安:你的立场,你要在场

    在确立文化立场和文化在场的基础上,方可谈厚积薄发、转换话语方式,方可将评论当成一种创作,方可反哺上游产业。文艺评论不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求真心、正义、无畏和想象力。

    2019-09-02详情
  • 把握时代精神,探索理论前沿——庞井君谈观察和思考当代文艺发展的五个理论维度

    当代文艺发展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选择?研究文艺发展有哪些困惑和理论难题?文艺理论研究承载着怎样的时代使命?当代文艺评论如何因应时代构建话语体系?本文专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社会价值论专家庞井君先生。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9-08-29详情
  • 非职业化写作与冯骥才的意义(师力斌)

    《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漩涡里》四部作品的标题放在一起,呈现了一股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以及一个于其中歧路彷徨、弄潮抗争的作家主体形象。四部作品既是冯骥才先生的个人史,更是50年当代中国的心灵史、思想史、文化史,分量很重。

    2019-08-28详情
  • 第二届内蒙古文艺评论推优活动表彰暨内蒙古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立仪式举行

    2019年8月11日,由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第二届内蒙古文艺评论推优活动表彰暨内蒙古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立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2019-08-28详情
  • 用文化润泽社区生活(张慧瑜)

    通过社区文化、群众文艺活动可以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基层这一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变成更加宜居、更加和谐的生活空间。

    2019-08-23详情
  • 传统的利用与利用中的创造 将促进当代艺术的再生(陈履生)

    博物馆中的文字研究以及文字研究在博物馆中的利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利用博物馆这一平台来发掘文化资源,以服务于当代文化和创新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08-23详情
  • 广西文艺评论2019年度推优活动亮点纷呈

    广西文艺评论2019年度推优活动亮点纷呈,此次活动由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经评委会评定,共有4部著作、10篇文章获奖。

    2019-08-19详情
  • 《手上春秋》:好奇心与历史意识的有机结合(李云雷)

    《手上春秋》既有学术性又有民间性,既有亲历性又有知识性,我们借由这本书,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业、手艺与人,这既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也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更让我们和他一起思考,在这个后工业时代,传统手艺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2019-08-15详情
  • 塑造时代生活(金永兵)

    生活当然是个人的体验,但不是局限在个体私人的世界中,其更深刻的内容是时代、人民和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了这个大的前提,不能离开了艺术对生活的责任。不承担生活责任的艺术容易创作,但是,这不是伟大艺术所追求的。

    2019-08-15详情
  • 刘文西黄土高原采风记(高海平)

    刘文西的去世是美术界的巨大损失,使得国家和人民失去了一名重量级国手,但是黄土地不会忘记,陕北人民更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刘文西的艺术作品流传千古,艺术精神永垂不朽,影响后人。

    2019-08-13详情
  • 新中国70年历史小说创作:通古今之变 成新铸之体(於可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史小说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但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十分活跃,为文学史留下了一批精品力作,而且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断有新的突破,在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自的特色,为新中国70年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9-08-08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