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
  • 军事题材电影:艺术、品质与价值观的融合

    当前的中国电影处于市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由此产生的巨大推力,为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今年三部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血战湘江》和《建军大业》的相继上映,则显示出国产主流军事电影逐渐升温的态势。

    2017-12-25详情
  • 《芳华》:什么都想抒一把情,难免显得滥情和顾此失彼

    《芳华》前半部分,更多扑面而来的是荷尔蒙,是旧时代的青春片,到人物命运慢慢走向悲剧的后半部分,过分直露的展示悲情,展示创伤,展示离别,以及煽情的配乐,又让叙述流俗。感觉冯小刚想讲的很多,什么都想抒一把情,难免显得滥情;什么都想抓在手里,难免顾此失彼,力量分散。

    2017-12-21详情
  • 现代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诗心”

    这组富有童意童真童趣的诗,给人带来了“诗和远方”。很多人看完之后大发感慨:如果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了!

    2017-12-20详情
  • 影视创作呼唤工匠精神

    要想将工匠精神牢固地根植于影视行业之中,我们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目前的影视教育重理论培训、轻实际操作,导致影视人才出现结构性供需矛盾。

    2017-12-20详情
  • 送别余光中:诗人虽远行,乡愁永流传

    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2017-12-19详情
  • 冯小刚:《芳华》才是“我的”电影,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是最没有包袱的一次创作。“内心没有背负着某种巨大的期待,比如我拍《我不是潘金莲》和《1942》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觉得要拍一个在这个作品履历表上特别重要的作品。不管是《1942》、《唐山大地震》,还是《我不是潘金莲》也罢,其实我始终并不觉得那是我的电影,那是刘震云的东西在里面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芳华》虽然有严歌苓的东西,但更接近我的本性。刘震云的东西,骨子里是冷的,像《芳华》这个东西,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2017-12-19详情
  • 人民日报评论员: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也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未来的太平与安康。

    2017-12-13详情
  •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巴特尔)

    今年,是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2017-12-13详情
  • 文化“国货”想走俏,不妨探索新包装

    文化“国货”要在当代“走俏”,不妨多探索适合当代传播的“新包装”,用更加丰富新颖的形式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

    2017-12-07详情
  • 文艺评论不应沦为虚幻的“美颜相机”

    其实,真正的文艺评论是“刀子嘴豆腐心”,说你不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如果文艺评论都变成了美颜相机,用虚幻的“盛世美颜”糊弄青年演员,但糊弄得了观众吗?一次错误不纠正,下一次就会走得更歪,谁又能永远停留在美颜相机营造的世界里呢?倘使走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地鸡毛,那时后悔大概就晚了。

    2017-12-07详情
  • 诚意的文艺评论要在新媒体及时发声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大众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对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求也高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说,“广大文艺评论家就应该摒弃和反对那种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故弄玄虚的文艺作品,而应该把那些精神品格高尚、思想内涵丰厚、价值取向鲜明、艺术表现动人的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让人们从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里,激发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2017-12-05详情
  • 唐浩明:楚风湘学共铸湖湘文化

    探讨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应从两个关键词入手:一为楚风,一为湘学。楚风即楚之风俗,具体地说即南楚之风俗,这是湖湘文化诞生的基础。南楚风俗是由南楚也就是湖湘的地与人形成的。

    2017-11-30详情
  • 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

    网络文学的文化属性使之为参与者创造着“社会认同”的意义,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精神影响。因此,对于具有特殊历史传统和现实目标的中国文化建设而言,重视网络文学的文化功能显得愈加重要。

    2017-11-30详情
  • 修真仙侠类网络小说如何叙述传统文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中的世界尽管是虚拟的,但也要符合科学精神、遵守伦理规范,以源于真实、抒发理想的好内容烛照人心、砥砺灵魂,“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2017-11-30详情
  • 吴为山:让“坚定文化自信”落地落实

    吴为山认为我们从文化自信的本质,从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接受,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所表现出的智慧和价值。作为国家美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我们不仅要让中国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也要让世界的精彩在这里呈现。

    2017-11-29详情
  • 中国电影票房今年破500亿元!让充满活力的优秀电影滋养中国的广袤大地

    截至11月20日记者发稿时,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达500 2亿元,创下新纪录。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了解到,今年全国电影票房较去年同期增长15%,全国观影人次达14 4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5%。

    2017-11-24详情
  • 《蓝色星球II》:美丽又昂贵的纪录片范本

    16年的时间,从两季《蓝色星球》中,我们可以看到BBC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手法的精进,看到技术革新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也可以看到这个我们正不断探索的世界,暴露它越来越多的脆弱,其中有自然的力量,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11-24详情
  • 当代作家年谱研究与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在谈到当代文学学科化问题时说,当代文学研究既要向现代文学取法“寻找使之规范和稳定的路子”,又“有许多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寻求切合的途径”。面对当代文学经典化的争议,年谱研究要以“历史化”的方式,带动对批评诉求中“当代意识”的不断自省。

    2017-11-23详情
  • 传统文化场所华丽转型 到老地方体验“潮”文化

    提起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去那些时下热门的潮流地带或是创意集市一饱眼福。很少有人发觉,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场所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文创领域的华丽转型,在很多跨界融合的大胆创新实践上,它们甚至远远走到前面,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别样感受。

    2017-11-22详情
  • 李雪健:焦裕禄杨善洲精神永不过时

    光明日报开设《众说十九大》专栏,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名家名人,畅谈对十九大精神的认识和学习贯彻的体会,让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感受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李雪健老师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十九大精神学习在前,领会在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很难创作出新时代新气象的新作品。这是我们演员的职责所在,干我们这行,必须走在前头,没有二话说。

    2017-11-2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