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童年叫“美影厂”,有一种画风叫“民族风”——昨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诞生一甲子后发布13部新片,重启孙悟空、阿凡提、雪孩子等经典动画形象,更重续水墨动画类型。昨天,新项目《斑羚飞渡》引人尖叫,水墨山色间的中国气派、中国意境赢得所有人情不自禁的掌声。
这几年,热门小说IP改编之风悄然进入舞台剧界,《盗墓笔记》《鬼吹灯》《失恋三十三天》等相继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如何打造超级IP的剧影之路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于文艺批评,当下实在欠缺,尤其欠缺锐利的、深刻的专业批评。很多批评家总喜欢轻描淡写式的批评,说话、行文,有意减轻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将问题避而不谈,只赞扬,零批评。当然,很多时候,被“赞扬者”也不会感觉脸红,给多高的帽子都敢戴,丝毫不认为难看、承受不起。
又有人出来替国产电影叫屈了。五天前,《夏天19岁的肖像》 制片人安晓芬在微博发长文,呼吁院线经理为国产电影增加排片比重。但呼吁几乎无效,截至昨晚,《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上映五天,收获票房7 2亿元。同档期内 《夏天19岁的肖像》 《临时演员》 《“吃吃”的爱》 等九部国产片总票房不足一亿元,差距巨大。
法国当地时间5月28日,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仿佛是为了贴合“70岁生日”的欢快气氛,今年的颁奖礼上,难得没有嘘声。除了最佳编剧奖颁出的“双黄蛋”略让人意外,其他各大奖项波澜不惊。
“扬州八怪”不是只有八人,确切来讲有十五人,分别为陈撰、华喦、高凤翰、边寿民、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高翔、李葂、郑板桥、杨法、李方膺、闵贞、罗聘。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引人关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际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本期关注组约三篇文章,分别从电影和网络文学角度谈谈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作为绘画样式它一定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形不成它自己特点也无法成为经典,这些经典是自然通过艺术家的加工而成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表达就证明了山水画经典的价值。
5月《欢乐颂2》一枝独秀,接下来,就是众多古装大剧和校园言情剧的大混战了,赵丽颖、刘诗诗、迪丽热巴等众多当红花旦,要在这个档期验证自己对学生群体的号召力,此外实力派“大叔”也会来凑热闹。在各大制作都强调特效和场面的潮流中,最基本的剧本和故事能否有新意,能否契合观众需求,就成了它们胜出的关键。
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掀起“智库热”。然而,要真正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世界知名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还任重道远,中国智库仍需砥砺前行。
20年前的5月16日,作家汪曾祺走了。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在他去世后的20年间,没有被人们忘记,而是成为一颗文坛“恒星”:他的书一版再版,他的读者越来越多,民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汪曾祺热”
今年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逝世10周年。北京电影节期间的“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单元,让我们有机会在大银幕上重温他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他的作品能在中国影院里集中放映,这是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2004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导演回顾展和去年由上海电影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惊艳。多年来,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流行着各种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非诚勿扰》等,收视率也很高,一时间成为街谈闾议。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合作,处理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务实推进与舆论引导的关系,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文化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