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通过各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才能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男子汉”的刻板印象,诸如抽烟、喝酒、打架、说脏话等所谓“爷们儿”行径,在悄悄改变,人们可以接受男性化妆,男性也可以美丽、温柔,社会越来越宽容,不再把男性、女性硬性套进固定的角色化标准里。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梦之蓝·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节目当中的歌曲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
2月25日,美术理论家马鸿增先生逝世。他为推动现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曾出版论著《新金陵画五十年》《钱松嵒研究》《陈之佛》《北方山水画派》《荆浩关仝》《画学经纬》等著作。
《樱花来信了》这本诗集就是春天通过花朵,大地通过小草,故意泄露给孩子们的秘密。花朵与小草泄露的是什么秘密?那就是“樱花”寄出的那封信,是星星道的晚安,是诗心,是情怀,是童真童趣,是阳光照耀大地时那满满的爱……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多重媒介融合的时代,没有人是单一媒介人,所有人都是融合媒介人。所谓世代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媒介差异。从媒介变革
在中国,皑皑白雪为山水和文学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世界,明代张岱笔下的《湖心亭赏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带着诗情与画意。与之相比,冬景在西方画家笔下如何体现,又呈现出怎样的隐喻?
大数据和创作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不是掌握了受众的喜好就能投其所好地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如果创作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就不存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艰苦了。完全依赖大数据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唯收视率。
期待未来我们能够推出更多的中国式原创文化类节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中国文化为核,创意节目形式为壳,尊重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和视听习惯,在国内赢得更多年轻人喜爱的同时,更能走向国际,让中国文化内涵为更多的国外观众所了解,并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