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络媒体的文学批评应该坚持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的原则,既注重文学批评的信息含量,更讲求文学批评的思想含量;既注重文学批评的美学含量,更讲求文学批评的价值含量。
未来更多的“二创”创作者要转型、进阶为高质量的文化“原创”者,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最优秀的成果,通过独特的“人”的创意传达给作为“人”的受众。
丛书是对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一次详细的梳理,对认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现状,推进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颇受青年用户青睐的媒介作品和制作模式,为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对话找到了新的连接点,也为数字化生存的虚拟体验与现实经验建立了连接的新可能。
网络文艺离不开流量,但也不能全依靠流量,通过话题吸引流量、借助对社会心理的捕捉与共鸣把握流量,在多样化竞争中让品质超越流量,并且能够在大流量的同时实现积极正面的社会效益,才是新媒介文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文化赋期待闪耀着科技智慧与人文之光,融汇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贴近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数字人,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使者。能实现数字人的“内外兼修”,既是满足观众深度文化体验的需要,也是推动文化数字化的内在要求。
如果能够改变对类型的刻板印象,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引入网络文艺研究,并与媒介研究相互配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助力网络文艺研究,也会成为推动网络文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以文学的方式对中国当下社会生活和大众精神生活的反映,到关于中华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建立,再到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正是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强化了这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