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2024内蒙古网络春晚:旷达尽兴,年味十足(许苗苗)

2024-02-2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号 作者:许苗苗 收藏

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内蒙古网络文艺家协会承办的2024内蒙古网络春晚于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全网首播。

2024内蒙古网络春晚以“看我内蒙古”为主题,以“精品文艺献人民、艺彩纷呈贺新年”为宗旨,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对内蒙古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网络文艺工作者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春节聚会娱乐的方式很多,社火、灯会、舞狮、赛马等,是传统沿革的形式;全家围坐,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是电视带动的新民俗仪式;网络时代的春节里,人们有了更多选择,集福、翻福卡、抢红包等,人们通过小小手机屏幕为庆典增添气氛。

每年春节,我国各地文艺团体竞相推出地方色彩浓郁、形式新颖活泼的联欢晚会。以往的春晚在电视屏幕上,近年来的春晚则开始抢占与生活更亲近,也更灵活的平板、手机等网络终端。甲辰龙年大年初一,内蒙古文联就为广大网民带来了一台别开生面的网络春晚。

载歌载舞、年味十足是“内蒙古网络春晚”的一大看点。歌舞是人心旌荡漾之际情绪自发的外显。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早在两汉时期,“手舞足蹈”就是热烈气氛不可或缺的景观,人们对联欢晚会的期待少不了歌舞,“内蒙古网络春晚”的15个节目中,欢快喜庆的歌舞占绝对多数。所选曲目既有赞颂祖国大好河山、呼应龙年主题的《看不够美丽中国》《我的中国心》《祖国行歌》《新年福气“龙”到你家》;有亲情励志的《星星照亮回家的路》《中国少年飞天梦》《关于我上春晚这件事》;也有同时具备精湛画面和生动表现力的舞蹈《马玲摇响幸福歌》。

网络春晚的受众多为青少年,曲目的选择也侧重创作和表演群体年轻化。如开场曲目《新年福气“龙”到你家》的表演者,都是十来岁的青春少年;《祖国行歌》来自嘉阳少年合唱团师生的倾力奉献;《中国少年飞天梦》则让小姑娘甜美的歌声唱出科教兴国的主题。虽然都是歌曲,表现形式却各有不同,充满趣味性,将歌曲演绎得生动多彩,《我的中国心》12位身处各地的演唱者,通过网络连线组合,在“云合唱”里聚焦;《关于我上春晚这件事》则在歌曲响起的同时以图片播放了内蒙古文艺界过去一年内获得的各类国际国内奖项。网络春晚并非现场表演,这为舞台布景和后期效果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整台网络春晚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舞蹈《马玲摇响幸福歌》。它曾拿下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第一名桂冠。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粗犷彪悍极富感染力,最能激发观众的情绪,来自草原生活的舞姿同时又优美质朴、庄重稳健,鹰与马的造型表达着天人合一、尊崇自然的壮阔情怀,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马玲摇响幸福歌》将形体美、民族特色和舞台艺术相结合,以大舞台的震撼力和丰富性将节目推向高潮。

既然是网络春晚,必然要凸显浓郁的网络味,这一点从开场节目即可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个从作词、作曲到演唱完全由AI制作生成的节目。饺子包子等软萌的AI形象和一家五口之间围绕过年的习俗和亲情,展开了一场“为什么?怎么办?”的对唱,内容诙谐、形式耳目一新,可谓吸睛之作。晚会中还穿插三个“电脑文件”短片,《我们如此深爱着家乡》将内蒙古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和配乐诗朗诵结合,气势恢宏,格局宏大;《北疆之声》在节奏感强烈的背景音乐下展现内蒙古十二盟市的市容市貌,通过叠加舞狮子、放烟火、撒花等特效显示出民间文化的丰富活泼;《白日焰火》汇集了15位“抖音达人”,他们联手在小屏幕上奉献出内蒙古冬季自然奇观。三部短片意在凸显自治区美丽风光,人员表演和声音退居幕后,让照片、短视频和电脑特效说话,在网络性和时代特色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网络文艺具备多媒体和互动性,并具有亲民性和调动性。内蒙古网络春晚制作者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特长,让演节目变成讲故事,在好看、有趣的同时具备新鲜感,能够接地气。微型音乐剧《为这一刻开“新”》选取几个好闺蜜聊天的日常片段,回顾个人和群体的努力,并预告新一年将迎来“第十四届冬运会”的大事,以小见大,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相声《看我内蒙古》的重点在于夸家乡,不仅将内蒙古丰富的物产一一介绍到位,还要负责逗乐,通过对网络歌曲和金句、包袱的恰当运用,在笑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大年三十外地游子《回家过年》是电视春晚小品常见的主题,此次内蒙古网络春晚同样选择这一主题,在外景、跟拍、字幕等手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将传统局限于舞台的小品变成微电影,通过形式的创新,让传统的节日话题获得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整台内蒙古网络春晚节目的“主持人”,是AI虚拟数字人“艾北疆”(爱北疆)。这个一身运动衣,戴着内蒙古特色羊绒毛线帽和小眼镜的数字姑娘,可以说是网络春晚观众的形象侧写。作为同龄人,她自然知道屏幕对面主流青少年观众们想看什么,爱看什么。对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内蒙古文联推出的这台结合传统民俗、现代科技的网络春晚,无疑为新春节庆增添了令人愉悦的看点。虽然整台节目在一些电脑特效和细节处理方面还有待改进提升,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不完美也显示出草原儿女的粗粝和率性,反而成为又一个记忆点。

随着人民文化娱乐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节日获得新的表现形式。农历甲辰年大年初一上网的这一台内蒙古网络春晚,在广大民众熟悉的仪式、庆典之外,更加与时俱进,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新的玩法。


(作者:许苗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中心主任;图片由内蒙古网络文艺家协会提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在经验现实与艺术现实之间打通脉络(许苗苗)

从《情暖三坊七巷》看网络文学的套路和现实题材的反套路(许苗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