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点亮科技明灯 幻彩文艺生产(赵慎珠)

2024-01-23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慎珠 收藏
点亮科技明灯幻彩文艺生产

——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个重要特征。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充分运用数字创新、数字共享、数字经济,助力更多人接触中华文明,感知中华文明的内在魅力,对于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端午奇妙游”节目《洛神水赋》剧照(图片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微信公号)

文化自信让传统节日成为当代审美新宠

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感、新鲜感,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众传播语境,让数字文化创新成为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殷墟、观景台、龙门石窟、中岳庙、少林寺、通济渠、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坐拥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2021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坚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强化互联网文艺作品生产,创新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为代表,这些作品浸润中华文化底蕴,充满中国民俗趣味,极具东方审美,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节日”的亲切问候,为多元化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至今已播出3季、21期节目,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白玉兰奖等诸多国内重要奖项,全网浏览量超过920亿次。外交部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70余家驻外使领馆和机构向全球推介,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近5000万。

历史与潮流碰撞,文化与科技融合,给观众带来一个个惊喜,激发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反复雕琢放大,数字技术延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提升了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空间,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科技赋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殷殷嘱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团队在文化遗产、文物考古、典籍著作、文学艺术等方面深耕细作,生动演绎舞蹈、戏曲、书法、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意义。

创作团队以现代AR、VR、MR技术加持,通过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让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中国文化,从琴棋书画到诗词歌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融媒产品。在节目中,观众惊喜地发现,“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了出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洛神赋》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经典变得美轮美奂,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新国潮”,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节目首创“网剧+网综”的晚会节目样态,以时尚、科技等表现元素加持,为受众营造更具沉浸感、代入感和亲切感的多元场景,透过故事表达情感,通过审美传达思想。《唐宫夜宴》以古灵精怪的“小姐姐”形象、诙谐幽默的生活化场景让年轻受众一下子就有亲切感;《2021端午奇妙游》由四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贯穿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做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惊艳观众,吸粉无数。时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通过网络向全世界推介:“难以置信的美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河南卫视的一支水下舞蹈节目。”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形态,把“小屏”传播放在首位,围绕移动端的应用场景来策划选题、制作内容。通过植入交互、开放、共情等互联网传播基因,剪辑出最核心、最精彩的内容,以精短、直观、便捷的视听传播形态迅速传播,注重持续话题发酵,打造长尾效应,放大节目影响力。

《2022中秋奇妙游》中的多语种合唱《千里共婵娟》,由身穿汉服的各国小朋友,依次在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文化地标前共唱一首歌,共赏一轮月,营造“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和平、友好氛围。节目时长只有4分52秒,又被剪辑成多语种系列微视频进行二创传播,在海外多平台密集推出,相关微博话题阅读3.1亿人次,短视频播放532万次、点赞137.5万个。这种大流量与高质量“双向认同”的成就,展现着普遍意义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高科技与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碰撞出对望之间、一眼千年的作品,充分唤起Z时代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抓住青年、培养青年、引导青年、组织青年,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共享的主力军、生力军,是数字文化布局的重中之重。

融合传播让文艺评论涵育灵气

高品质的文化节目,需要高质量的文化评论助力,需要高效能的传播赋能。2023年初,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联络河南高校文艺评论力量,重磅推出文艺评论融媒栏目《文化新视角》。节目紧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挖掘精髓,阐释意义,针对不同圈层精准传播,以大象客户端为主平台,在河南广电全媒体矩阵平台宣推,以裂变的传播速度迅速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一年来,节目共推出50多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文艺评论和短视频,其中,《2023七夕奇妙游》《2023中秋奇妙游》推出3篇文艺评论、2条短视频,“每逢佳节看河南”话题词登上郑州同城热搜榜第4名,总浏览量432.6万。

《文化新视角》维度丰富,创新形态,打破传统媒体的评论格局,衍生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仿佛一夜之间开出一树繁花。微博、微信、视频号、图片、动画、客户端等各种形式纷至沓来,出现了多向度传播,以深入浅出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质朴清新的文风,涵育文艺评论灵气。栏目已播出69期,全网阅读量突破5000万,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

数字技术可以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不断产生内涵丰富、持久传承的文化精品与文艺评论,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经典的同时,更具现代感染力、吸引力。

总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成功告诉我们,创新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以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形式,以数字共享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以数字经济培育传统文化生命力,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作者:赵慎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中国形象|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启示:“守圈”“破壁”共发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