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
  • 君子文化:中华文明标识及艺术呈现(钱念孙)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包括物质文化标识的筛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标识的挑选,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文化标识的遴选,因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人的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是精神文化的外化成果。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等为人处世的伦理规范,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这些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并升华到一个人格形象即“君子”身上。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人格标杆,可谓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与君子人格相伴而生的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突出彰显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精神标识。对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主要特征的历代君子形象,中华美学及文艺创作除了有大量直接描绘和表现外,还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许多器物、植物、动物等赋予君子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文艺作品对玉、水、松、莲、梅、兰、竹、菊等物象所饱蕴的君子品格的揭示和刻画,不仅数量极多,而且意蕴丰厚,堪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精彩艺术呈现。

    详情

  • 中华文明标识在多民族艺术中的呈现形态、逻辑前提与审美表达(邹赞)

    中华文明标识是一个以“大一统”为核心,同时观照“一体”内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符号体系。多民族艺术是蕴含、呈现和传播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标识在多民族艺术中的表征机制有着四重逻辑前提:“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条件;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实践经验;人民性、大众化的文艺创作成为现实导向与文本支撑。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多民族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逻辑主线,通过对符号标识的谱系建构,借助“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融合型”美学表达,为努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重要保障。

    详情

  • 中国艺术有情论的传统面向与现代转化(史爱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藉着丰富的艺术理论,其在时代更迭、社会与科技变革以及历代新思想、新生活方式的引领下,不断地自我调整,吐故纳新,形成行健不息的生命动图。本文以中国艺术有情论为观测点,在梳理与总结其传统面向及现代阐释路径的基础上,明了其于传统向现代前行中的承继与坚守、转化与新变,揭示其历史进程中的常变之理,并提出作为“共同发现的视界”,中国艺术有情论在新时代下适应与转化的新思维,以此见微知著,兼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详情

  • “新时代文学”:命名方式、生成语境与发展空间的开创(曾军)

    “新时代文学”属于时代式的文学命名方式。不同于“与旧时代告别”的“新时期文学”、“为新世纪正名”的“新世纪文学”,“新时代文学”则是“创造新时代未来”的文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人民性”、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性”以及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日益凸显的“传统性”形成了“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样貌。“新时代文学”的总体格局表现为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致力于“再造史诗”的严肃文学,适应新兴的网络技术、致力于宏大世界观建构的网络文学以及贴近日常生活快节奏需求、便于传播互动的新媒体“短文学”三足鼎立的状态。“新时代文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未来指向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形态。

    详情

  • 智能时代的新现实与AI文艺的现实表征(李磊)

    文艺是现实的镜像与表征,智能时代的文艺与现实也是如此。AI文艺映射出智能化的生活经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和风格化的欲望认知。在表征现实的过程中,AI文艺通过超理性呈现人机间性,以生成性与过程性对应世界的无限可能,以随机性与想象性构建超越现实的世界,以模拟性与速度感来完成智能复制与灵韵重塑。但文艺不仅要表征现实,更要批判与反思。AI文艺在叙事性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把握复杂数据的内在逻辑,且缺乏人类情感和道德判断。因此,智能时代呼唤的现实主义要在以技术为支撑的同时,融合情感驱动,强化人类价值的导向。

    详情

  • “数据库”式协同创作与“转化型传播”:当下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互动关系(尹一伊)

    文艺评论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既反映文艺创作的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和接受情况,也为文艺创作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在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主体、内容、形式和渠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相对后置、阐释性的狭义文艺评论演变为即时、交互、创造性的广义文艺评论,其介入和影响文艺创作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提出“数据库”式协同创作与“转化型传播”的概念,分析文艺评论新形态及其对文艺创作的参与和影响。当下,形式多样的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共享文本“数据库”,彼此提供丰富的要素资源、展开协同创作,同时,“转化型”的广义文艺评论也推动文艺作品的多义性、多渠道传播。

    详情

  • 情感与伦理:对欧美跨学科文艺批评的反思(张振)

    1996年的“索卡尔诈文事件”不仅引发了围绕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展开的“科学大战”,而且唤起了文艺理论家对于文艺批评工作的自省。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的文艺理论家针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艺批评方法开展了重评工作。法国理论家拉图尔,美国学术机构的塞吉维克、菲尔斯基等后批判理论家以及斯皮瓦克等文艺批评家分别从批评力度、情感维度以及伦理的视角反思批评家身份和批评方法等问题。跨学科的文艺批评在其限度上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在新的情感结构、批评方法和批评话语中被激活,并被赋予新的使命。述评近年来欧美文艺批评理论界的新动向,对当下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发展有一定启发意义。

    详情

  • 美国文艺研究组织及其运行机制(邹理 杨嘉宜)

    当前,世界文艺批评和创作的中心正逐步从欧洲向北美转移,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艺研究组织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别对美国语言文学组织、艺术组织和文艺跨学科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以期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艺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参考。研究发现,美国文艺研究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注重为学者和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基础性资源与设施,还重视设立并推行具有自主评判性、激励性与培育性的科研奖项。同时,美国文艺研究组织还积极构建具有包容性和相对平等的科研交流平台,设立涵盖包括年会和出版发表在内的以及囊括国际国内各种族和社会团体在内的多层次立体组织架构。上述运行机制不仅使得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学者、研究生形成了自由而又相互促进的学术社区,还为各领域和各国的成员带来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良好地促进了美国文艺研究和文艺创作的发展。

    详情

  • 在文明互鉴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体系——“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综述(傅梦妮)

    2023年10月,“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二十余位艺术史家、美术理论家和十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专家们回顾了数千年来丝绸之路美术跨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盛况,分析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现当代艺术观念、创作的发展,现当代艺术批评、教育和策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国现当代美术从西学启蒙到本土自觉的发展历程;青年学者们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分享了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新一代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方向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详情

  •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当代阐释——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综述(申丽媛)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 “突进他们精神的深处”——延安时期柳青“生活”观念之转变及其文学实践(卢思宇)

    “深入生活”作为延安文艺的一项核心概念,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其作出具体论述并经由制度化的“下乡”将其推广之前,实际上始终含义不明。延安知识分子结合自身经验,对“深入生活”形成了不同理解,这其中又以柳青的“生活”观念与文学实践之变化最为独特。《误会》等前期作品主要取材自柳青在战地的“考察生活”,《在故乡》等过渡期作品反映出柳青由难以融入的“战地”走向“乡土”的过程,《种谷记》等后期作品则是“长期在工农群众中生活”之所得。通过解读《地雷》集、《种谷记》诸作,可对柳青从“体验生活”到“深入生活”的“生活”观念之变作出更为清晰的考察,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即在于“突进他们精神的深处”。“深入生活”并不意味着作家的“去主体化”,而是对自身主体性进行调适的过程。柳青延安时期独特的“深入生活”实践不仅为后续“柳青道路”的生成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回答新时代文艺如何“深深融入人民生活”的命题提供了行动层面的良好参照。

    详情

  • 当五线谱全面走进课堂——周海宏谈重塑面向新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张婷)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五线谱,这一创新举措将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哪些改变?五线谱又如何融入教学?周海宏教授谈重塑面向新时代的学校音乐教育。

    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详情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详情

  • 藏地复调的协奏、杂奏与变奏——杨志军《雪山大地》诠论(高强)

    解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需要与藏地书写的文学大传统参照进行。藏地书写中的信仰特征,经历了政治化—神秘化—欲望化的演变流程,而《雪山大地》中以歌唱和音乐为核心的信仰形式,则是形成于并反哺俗常世界的实在信仰。与藏地书写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化、浪漫化叙事模式有别,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开辟出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诉求且接通城市与藏乡、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明之道。《雪山大地》写出了藏地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多种音调的复合声响。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既是一首俗世与信仰的协奏曲,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杂奏曲。相对于整个藏地书写传统而言,提供了多维度、全新笔调的《雪山大地》,又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变奏曲。在边地关心、思考着时代中心命题的《雪山大地》,挺立着一群大写的“人”的形象,矫正了“叙述精彩,精神低下”的衰颓现状,有力护持了文学的高贵尊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