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井君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的力量,激发中华美学对人类未来、未知、未能之存在本体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要立足于全球化发展格局和全新的文化场境,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重构做出中华民族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山中人语声》新书亮相的同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等学者专家在北京彼岸书店汇聚一堂,以唐兴顺的创作为案例,就“当代散文创作和地缘文化”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生态批评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因此它融汇了多种理论与视角,不仅和文学、美学联系起来,出现了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还吸纳了政治学、伦理学等,出现了生态政治、生态伦理。近年来,值得一提的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心理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现象学的理论探索。
近年来莫言、刘慈欣、曹文轩在国际文坛获奖,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学界从多种角度解读中国当代文学水准与经验的论说是有价值的。评论家张燕玲指出,近5年来,青年批评人才辈出,以其高品质的专业精神支撑时代的批评格局。特别是海外汉学家空前活跃,他们不断以新的研究汇入中国文学的批评队伍,极大地丰富了当下的文学批评。
网络直播火爆一时、备受追捧。但也应看到,网络视听文艺仍存在一些乱象,主要表现在部分节目为追求高点击率,将低俗元素作为制胜法宝,一些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直播污染了网络空间。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看上去美轮美奂的场景遭遇争议,有电影学者认为,影片的景观空间更多时候还只是“噱头”,未能将观众的视角体验容纳其中。
再看2016版《中国艺术史纲》纲目。显然,新版纲目比初版纲目更突出典型,归纳类型,有效地避免了琐碎,可以见出作者对各时代各门类艺术主要特征与重要成就的归纳、对各时代各门类艺术共同文化背景的归纳。
刘毅青的《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是第一本系统地从解释学理论角度研究徐复观美学的专著,该书拓展了新儒家的美学研究,同时也是比较美学与文论的研究重要成果。
文学理论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语境;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学理论疏离文学的现实状况;第三个原因是研究泛化倾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理论研究阶段、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阶段。
正是在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人类文明”这个更大的平台上,“中国”独特的价值内涵才能更充分也更直接地被意识到。实际上,晚近以来,正有不少作家致力于此。这是中国当下文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今天的中国文学在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同时,需要学会想象未来。无论是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还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状况,都要求文学家更多地面向未来去展望和书写。
2017年6月30日,中央党校文史部与文艺报联合主办的学术会议“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于中央党校中三会议室举行,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网络剧井喷式发展,VR、AR、MR技术成行业热点,传统博物馆通过新媒体宣传吸引更多观众……日前,在京发布的《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显示,互联网正全方位地影响不同门类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深刻改变着艺术生态。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阎晶明先生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讨论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对绵延5000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包括灿若星河的优秀文艺作品应充满骄傲与自信,强调英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榜样力量。
,《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艺术生产机制更加健全,艺术创作更加繁荣,艺术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艺术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出版精品大量涌现,《大辞海》、《宋画全集》、《儒藏》、《曲艺术大典》等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的饕餮盛宴,丰富了我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