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观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是不同于西方主流观念的东方思维,在当代进行继承和发扬,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承扬中华文化天下观,正当其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探索新形势下文艺发展繁荣的新路径,成为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全市文艺界唯有不断增强五种意识,努力在思想引领、精品创作、人才培育、文艺惠民、自身建设等方面开辟新思路、增添新举措、取得新突破,才能全面推动重庆文艺发展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的重要概念,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意义。从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具备“新时代”的意识,打造“新时代”的目光,拥有“新时代”的思维,实现“新时代”的目标。 “新时代”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改旗易帜”。
近年来,网络文学及其所带动的文化生产成为大众文艺现象中的一支奇流。他们与既有的主流文艺作品在风格上全然不同,但却逐渐成为大众文艺的主流,改变了原有的文艺创作格局。
网络文艺理论要利用好自身在网络文艺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优势,充分把握一个时代的思想倾向、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引领网络文艺的发展方向,从而将高深的学问之思进行有效的转化,为社会文化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智力支持,实现与作为网络文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双向互动,转化为真正的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
近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生院承办的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的主题为“被重塑的边界:数字媒体与艺术” ,把视线投向上述种种变化的发生,通过细致地探索和评估数字媒体在当下艺术场域中的影响力,力图构建数字媒体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的英雄电影应该有电影语言的创新。应该寻求在电影中表达传统与当代、技术与美学、民族与世界、视觉与心灵多方面的融合创造,提高英雄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学消费”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味着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满足了人们在文学方面的消费需求。然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却众说纷纭。“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文学鉴赏”、“文学接受”等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有时又存在前后承续的关系。
为更好地反思过往,展望前路, 11月26日,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了名家圆桌之“思想与学术40年”学术论坛,集结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复旦大学教授谢遐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克剑、姚新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笑敢、张曙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晓芒,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再林等全国知名学者。他们既是40年中国思想与学术的见证者、参与者,亦是叱咤风云的原创者、引领者,当此际,系统反思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探索未来走向。
人民日报文艺部结合当代文艺建设实际,多角度多侧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新成果的指导意义;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主题性策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当下文艺现状,及时解读文化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评介热门文艺作品,引导文艺创作,充分发挥党报文艺评论和副刊的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建构跨文化的审美共同体,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美美与共”。
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习俗是戏曲艺术的源泉和宝藏,蕴含着一方水土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其中有着中华文脉的深深烙印和文化基因。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
中国美育话语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中国美学重视人格养成和人生境界提升、重视审美和艺术的功能价值,这些其实都集中体现在美育话语之中。环视世界美学,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美育话语是最为丰富和深刻的,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分量也是相当重的,值得我们持续深入开掘。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个轮子,在两轮的配合与互动中推进文学发展。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我们却常常发现,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呈现出不相协调甚至相互错位的现象。这既与文学“走向市场化”相关,更与文学批评缺乏人文精神相连。
在新的时代,文艺的互动是全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所有不同文化的人都会参与其中,所有不同形式的文艺也都会参与其中,古今中外的思想会如万花筒般绽放。这就需要参与到融媒体语境下的文艺工作者,严守文艺的文化自律,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形成文艺的监督批评机制,让新时代的文艺成为“真善美”的舞台。
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的应用,使得会员专享曲库、高品质下载、音乐云盘等特权的有偿服务逐渐被市场接受,数字音乐平台推出的音乐流量包服务成为音乐消费的主导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