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2018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扫描

2019-09-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网 收藏

  2018年中国文艺评论界扎实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文艺评论的经验,深入探讨建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重申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主动对接技术、产业等新需求,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动向并积极发声。2018中国文艺理论批评都有哪些热点,随最新出版发布的《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来扫描吧。

 

  (一)总结改革开放40年文艺评论经验

  文艺评论界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的研讨交流空前活跃,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40年,文化自信筑基文艺高峰》(李屹)(点击查看全文)提出“回首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史,文化自信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瞩目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准构筑文艺高峰的导航仪和坐标系,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凌厉中朝气彰显,宏阔中活力蕴藏——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新发展》(郭运德)认为,“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文艺创作披荆斩棘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批评的逢山开道、遇河架桥,离不开批评的合作与助力,评论与创作共同构筑起新时期文艺繁荣的大厦”。《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学学科变迁及当前学科构型》(王一川)认为,“改革开放40年历程深刻地解放了中国艺术门类和中国艺术学学科。与中国艺术门类潮的经历相应,中国艺术学学科经历学科恢复与重建、学科开放与发展、学科升‘门’及学科门类开垦与耕耘等时段。当前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迫切需要探究学科构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评论的回顾与前瞻”暨《中国文艺评论》创刊三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详情可查看2018年第11期和第12期杂志特别策划栏目,点击查看杂志页)“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回顾和展望”学术研讨会召开(点击查看综述)。中国评协举行2018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点击查看综述),围绕“文艺评论家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研讨文学艺术理论思潮、艺术创作和评论、传统艺术和网络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一系列高质量文章、论著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评论成果。《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文论的三次转向》(点击查看原文)《时代的先声——回眸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学》(点击查看原文)等论文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理论的重要发展,总结现实主义精神发展主线、创作与批评相得益彰等经验规律。

 

  (二)建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朝着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的重要遵循。文艺评论者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意识空前高涨,更加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特色、传统底蕴,越来越重视中国古代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界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入研究阐释。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清和抵制错误文艺思潮》等论文研究阐释围绕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展开。另一方面,《论新时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点击查看原文)等文章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

  文艺评论界重点探讨如何建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如《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广泛汲取创新资源,建构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理论话语体系》等文认为,新时代呼唤改变文艺理论滞后、资源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评论弱化的现象,要深情回望历史,密切追踪前沿,向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各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汲取创新资源。2018年中国音乐、美术、书法等理论话语体系的学术探讨备受关注,尽管学者们对于“何为中国艺术理论话语”或者“何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表述有所不同,但已彰显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重申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评论界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艺创作中低俗、庸俗、媚俗的趣味得以有效扭转,戏说、玄幻等脱离现实的题材显著减少。“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现实主义原则,不仅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文艺评论的基本遵循。文艺创作的现实题材在增加,文艺评论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在彰显。

  文艺评论重申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重要表现是突出批判性,直面文艺创作、文艺评论中存在的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提出对策。论文《中国文艺评论的当代困境与“回到马克思”》[1]认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专业型文艺评论的“学院化”、非专业型文艺评论的“产业化”的负面效应及其“消极的后现代主义化”倾向,症结在于“现实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缺失,要通过“回到马克思”来重塑文艺评论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品质,全面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

  从文艺作品到文艺现象,从批评类型到价值体系,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文艺评论的认识不断深化。

 

  (四)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动向

  文艺评论对文艺新动向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必要敏感,不仅能够分析文艺现状,而且要对新生事物和艺术未来趋势做出判断。在第4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生存空间的全新变化,引发审美艺术的全新动向。论文《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点击查看原文)[2] 指出,人工智能是主流思想和科技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本质上是对主客观运动进行数学认知、数据处理,而审美艺术的本体是一种超越性的感受性,目前人工智能的创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在人工智能时代,会生成新的艺术主体,未来人类的发展将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进行建设。

  由人工智能与审美艺术的关系,进而延伸到对现实和艺术的思考,虚拟现实技术等话题成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内容,产生了《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前景》[3]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游戏结合的发展前景初探》 [4]《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特效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5] 等相关论文。

  文艺评论是党管理文艺工作、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是否能够正确满足和充分满足。新时代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拓展新时代文艺评论新格局?

  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如何加快文艺评论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

  如何在媒介融合中推动文艺评论繁荣发展?

  来读最新出版发布的《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吧!(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本文节选自《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文艺评论篇”

 

  负责人:

  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研究员

  首席专家: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撰稿人:

  王廷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卢衍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教授

  何 美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

  艾超南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干部

  (联系人:何美 责任编辑:于德海)

 

  邀你互动:2019年,你最关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哪些热点或问题?为什么?来留言微评吧!

  点击此处,跳转到当当购买该书

  

  [1] 王中原:《中国文艺评论的当代困境与“回到马克思”》,《艺术学界》2018年第1期。

  [2]庞井君、薛迎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美艺术的未来》,《艺术评论》2018年第9期。

  [3]于东兴:《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前景》,《文艺研究》2018年第2期。

  [4]朱丹丹:《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游戏结合的发展前景初探》,《当代电影》2018年第2期。

  [5] 陈涛:《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特效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艺术百家》2018年第1期。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选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2018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

  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