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油画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可作为心理学的案例来加以分析。同时,中国当代油画越来越具备哲学的品质,凭借这种品质,中国当代油画既可以自如地呈现那些公共性的课题,如人性、人文关怀、环境、意识形态等,又可以超越社会范畴之上,以反思的态度来面对社会。
中外美术史上的美术经典,无不超越个体感性欲望与生活表象,表现天地人生之美,表达无尽的时空慨叹、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对他人命运的关怀;无不高扬深刻隽永的人文精神,在自我经验的抒发中,折射出时代精神和人生思考。
20多年以来,多数画家以中西兼容、边学传统边写生创造的方式设计自己的艺术之路。学宋代院体,学董巨,学元四家,学董其昌,学黄宾虹,都成为新的热点。大多数人选择的路径,是既分离又回归,以轻松的态度兼容中与西,兼容传统与现代。这一潮势,也许最值得关注。
机械或电子图像生产与传播的大众化,致使一些艺术理论家认为,传统绘画的再现性已淡出当代艺术视野,因此,当代艺术教育也不再停留于对形象再现性技艺的训练,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利用图像或现成品来体现艺术的观念创意。这种对机械或电子图像大众化的焦虑与恐慌,导致欧美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已不再把造型艺术的教学作为其学科建设的主科,这种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转型,致使西方当下的造型艺术教学与创作形成了整体性的滑坡与式微。
刘海粟先生在民国时期被骂为“艺术叛徒”,因为他把女人体艺术送进了学堂,这在白话文刚兴起、小脚缠布刚解开之时还是大胆的。不过这个“艺术叛徒”不是最早使用女性裸体模特的艺术家,倒是李叔同先用了。在当年整体思想闭塞的混沌时代、一群英雄争战的历史环境里,敢于抛出女人体艺术,说明刘海粟确实够有底气。
可以理解身为梵高粉丝的导演多洛塔·科别拉的致敬心情,她从这位传奇画家留下的800多封信件中寻踪索迹,还原出二十几岁时在抑郁和挫败中挣扎的梵高形象,她本人与抑郁症抗争时,梵高曾给予她力量。然而她这部悦目的电影,却把已经陷于流行俗套中的梵高又向着庸俗推了一把。
著名画家刘文西认为创作不是押宝、不是摸行情、不是赶时髦,更不是说教强加于人,终归要以感人为目的。不论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只要感人都会受到人民欢迎。感人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有益的社会效果,必定来自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辛的艺术创造。这是我有关创作精品力作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2017年12月3日至5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近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的独具中国韵味的水墨动画宣传片,开始登录美国CNN黄金时段,在全球播出,这是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宣传片。
既有浓墨重彩的中国画、苍劲有力的书法,还有炫彩斑斓的油画,更有有关美术教育的各种文献资料,如果说这些作品物件均呈现在一个个人展上,你肯定会问这个人是国画家?是油画家?还是教育家?好像这些词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描述出此次展览的主人翁——刘海粟的身份,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再没有比“艺术叛徒”更合适他的了。
程阳阳却坚守着文人画深趣,静心研习传统,体悟笔墨魅力,涵养画面士气,这种一边积累一边探索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观他近期的画作,笔锋更迅疾纵逸,墨色更挥洒淋漓,设色更清雅明快,气韵神采更活泼,显然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正步入一个“散怀抱”的自由境界。
程阳阳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约洒脱、萧散简远的笔墨来展现独自的审美理想、人生追求和哲理思考。他正享受着笔墨文化的实践过程带来的快乐。
李春祥通过《湘南起义》系列水彩画,表现了他对艺术虔诚而痴迷的态度和执着不懈的努力,敏感地去感悟生活,矢志不渝地去发掘发生在红色土地的故事,不断地探索艺术的真谛,而绘画中表现的人物众多,画作连续入选中国美术大展,从而迎来了自己绘画艺术的春天。
我想我们的画家修养如果上不去,你的画很难说有什么品格,因为中国人讲绘画理念,它不仅是表面的那些东西,不是讲的类同死物的东西,是不是?
在吴为山看来,雕塑是精神的外化、情感的凝聚;“雕塑的现代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形式” ,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张充仁的《恋爱与责任》 、滑田友的《轰炸》 、四川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新中国成立伊始雕塑界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当下众多中国雕塑家所投身的意象雕塑创作,反映了中国雕塑在引进欧洲雕塑后,一直试图通过写实语言来实现雕塑公共性的纪念碑意义,这其中隐含的现代人文精神恰好和欧美在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具有艺术家个性的语言自立形成了一种逆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