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诚意犹在,斯人却已见“白发”(刘健)

2024-02-01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健 收藏

在2023年的末尾,作为冯小刚导演“非诚勿扰”系列爱情喜剧的终章,《非诚勿扰3》上映,为这个跨越了15年的系列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无论从口碑,还是从票房来看,这个“句号”恐怕都谈不上完美,以至于“狗尾续貂”之类的恶评充斥网络。在笔者看来,如果单纯用“中老年审美”“恶趣味”“讨好年轻观众”等标签去评价《非诚勿扰3》,显然还是流于表面,而忽视了《非诚勿扰3》中所蕴含的一些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动向——尽管这种“动向”可能还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非诚勿扰”系列的男主角秦奋的名字,取自“勤奋”的谐音,但他的“成功”与勤奋毫无关系。秦奋人到中年,“其貌不扬”,虽然有“海归”的光环,其实靠坑蒙拐骗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在实现“财务自由”后,他希望找一个伴侣,安度余生,于是,便展开了花式相亲之旅。到了《非诚勿扰2》,与其说电影的主角是秦奋和笑笑,倒不如说是李香山。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香山”就是秦奋的“加强版”,也是秦奋极力避免,又难以回避的命运结局。最终,秦奋靠亲手送老友李香山最后一程的方式,让“自己”解脱,也懂得了感情关系中的收放之道。以这样的“完全体”姿态进入《非诚勿扰3》,才有了秦奋同意笑笑参加环保活动,两人一别就是十年的情节设定的合理性。毕竟,“非诚勿扰”系列从一开始就是一段文青色彩浓郁的才子佳人式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因此,“认真,你就输了”。

无论是出于保守角度还是市场考虑,《非诚勿扰3》都选择了一种并不理性的呈现方式:一边尝试激进的多巴胺配色的画面,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发展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靠各种闪回片段和角色串场制造“回忆杀”,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显然,《非诚勿扰3》是不完美的,但是,它也体现出主创努力追赶时代的野心。在同时代的电影创作者中,冯小刚算得上是对生活中的科技元素较为敏感的一位,比如他的电影《手机》就刻画了手机对人际关系的改变。因而,在《非诚勿扰3》中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元素,其实也反映了编导者对科技在未来生活,尤其是人的情感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有人在评价《非诚勿扰3》时,总是不自觉地带入秦奋的视角,认为秦奋想要通过“两个”笑笑来享受齐人之福。但事实上,从始至终,秦奋都没有把机器人笑笑当成是真人。对于一个已经步入暮年的老男人,他需要一个家人陪伴在身边。但是,他的情感经历又不允许他把妻子绑在自己身边。当笑笑回归自己的家庭角色后,机器人笑笑被“回收”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在影片的结尾,编导抛出了一个“真假美猴王”式的诘问:如果机器人已经变得跟真人一般无二,那么到底谁是真的笑笑还重要吗?更进一步来说,如果靠计算出来的感情与靠算计得到的感情是同质的,那么机器人的感情又要安置于何处呢?这似乎又成了一个新的议题。

《非诚勿扰3》是不是一部“科幻片”并不重要。如今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货真价实的高科技社会,只是与社会现状相比,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重要文化表征的科幻文艺,还缺乏一套极具本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通病。随着原本专属于科幻作品的图景和符码向传统意义上的非科幻作品的群落式渗透,一般文艺作品中的含“科”量必然增加,这也将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或许,这才是《非诚勿扰3》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刘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科幻影视的未来已来(张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