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
  • 电影:票房再创纪录 品质仍不均衡

    2017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大”年。2017年11月20日,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观影人次累计达到14 48亿,仅用324天就突破了2016年“天花板”,这样的增长奇迹昭示了中国电影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8-01-04详情
  • 那是记忆吐“芳华”

    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的“芳华”,确实触动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不只是青春。你能看到冯小刚在悲悯情怀之下的收放自如,也可以体会到他在面对时代主题时的重重忧思。时代给人以昭示的同时,也会留下别样的印记。《芳华》中的一众人物,便是这个烙印的一个个载体,是理想和激情的呼号,是“痛并快乐着”的怒放的生命,也是“何为美”“何为时代之美”的现实版答案。

    2017-12-26详情
  • 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017年9月,由上海京剧院尚长荣、史依弘主演的《霸王别姬》,自信、完美地创造了这样的“第一”,而且,地点是西方文化的中心之一: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许多世界大片首映的著名影院,更成为绝无仅有。

    2017-12-26详情
  • 《妖猫传》的后半段,就是一部《无极2》

    《妖猫传》很好地延续了陈凯歌导演前半段发力,后半段乏力的风格,堪称《赵氏孤儿》的姐妹篇。前半段是基本合格的悬疑片,后半段好像突然忘了这回事,转向自由散漫地抒发表达欲,逻辑啦、节奏啦、高潮啦、收束啦,全都不管了。

    2017-12-26详情
  • “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

    12月7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影协联合举办的军事题材与英雄主义影视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们分别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两个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军事题材影视创作的宝贵经验,讨论了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2017-12-21详情
  • 《芳华》:什么都想抒一把情,难免显得滥情和顾此失彼

    《芳华》前半部分,更多扑面而来的是荷尔蒙,是旧时代的青春片,到人物命运慢慢走向悲剧的后半部分,过分直露的展示悲情,展示创伤,展示离别,以及煽情的配乐,又让叙述流俗。感觉冯小刚想讲的很多,什么都想抒一把情,难免显得滥情;什么都想抓在手里,难免顾此失彼,力量分散。

    2017-12-21详情
  • “帕丁顿”是个熊孩子?

    作为第二届澳门国际影展的开幕影片,真人动画电影《帕丁顿熊2》评分超越了前作,这对一部续集作品而言实在难能可贵。除了帕丁顿熊本身善良呆萌的性格招人喜爱之外,观众也跟着这位“代言人”的脚步,再次开启了一段充满欢乐与冒险色彩的伦敦之旅。

    2017-12-21详情
  • 冯小刚:《芳华》才是“我的”电影,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是最没有包袱的一次创作。“内心没有背负着某种巨大的期待,比如我拍《我不是潘金莲》和《1942》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觉得要拍一个在这个作品履历表上特别重要的作品。不管是《1942》、《唐山大地震》,还是《我不是潘金莲》也罢,其实我始终并不觉得那是我的电影,那是刘震云的东西在里面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芳华》虽然有严歌苓的东西,但更接近我的本性。刘震云的东西,骨子里是冷的,像《芳华》这个东西,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2017-12-19详情
  • 尹鸿:中国电影如何“由大到强”

    我们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历史进程相匹配,既要突破许多习惯性的文化、艺术和美学观念,也要变革和创新限制中国电影视野、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从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中国电影的全球文化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创作出更多既具有文化感召力也具有市场占有力的优秀电影。

    2017-12-13详情
  • 《芳华》的主题尴尬:文工团之痛不应该成为战争之伤的前因

    好莱坞电影是绝对不需要这样的剧本的,所以,当《芳华》也沿袭着这种流水账影片的风格出世的时候,好莱坞电影自然不会需要它,而中国电影向来有这种流水账电影的生存土壤,很自然地接手了它,但给人的尴尬却是冯小刚在《芳华》里呈现出叙述内涵上的分裂与矛盾,也就是说,冯小刚制造了另一个自我,与自己进行对抗。

    2017-12-11详情
  • 品味经典|中国1949,得了民心

    电影《开国大典》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这么多的细节填充起了开国大典前国共两党的本质差别,也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7-12-11详情
  • 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即将开拍

    12月4日下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电影《周恩来与乌兰牧骑》剧本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召开。

    2017-12-11详情
  • 评电影 《不成问题的问题》:原著与呈现之间的罅隙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抗战时期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剧本沿袭小说的叙事格局和脉络,围绕战时一个僻静农场的经营状况,描摹世情、探究人心,着力于几个 “吾国吾民”形象塑造。

    2017-12-07详情
  • 《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篇气韵生动的国民性寓言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由出身学院的梅峰执导,范伟、张超、王一鸣、殷桃等领衔主演。对于中国内地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算姗姗来迟,因为该片于2016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并收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在2016年举办的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它更是一举斩获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2017-12-07详情
  • 《嘉年华》影评:不再让你孤单

    《嘉年华》讲的是一个压抑的悲剧故事,却起了这么个欢乐的名字。导演文晏的解释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一样的时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思考背后的人和事。其实,藏在喧嚣时代背后的孱弱个体,何止遭受猥亵和性侵的孩子,也有失怙无依的孤儿,以及面临各种其他伤害的幼童。如果不能为他们构筑起坚实的保护网络,他们就只能沉默,只能孤单。

    2017-11-28详情
  • 《东方快车谋杀案》:文艺复古的翻新悬疑片

    翻拍经典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匠心和智慧,很多知名导演都曾在翻拍上折戟沉沙。经典难以超越,但越是经典就越容易引发后来者的挑战欲望。所以,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近日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新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2017-11-24详情
  • 演员的诞生,或“电影脸”的毁灭

    “电影脸”这个词为各种面向的写作所泛用之后,得到了观众群体的广泛认同,“电影脸”象征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旨趣,一种区别于直播间里女主播同质化脸孔的容貌,同时也隐含着社会地位的象征。盲目地将电影的成就归功于演员的一张脸和某种表情,甚至强求在与角色完全不相称的脸上实现表情的激化应用,甚至将之视为是孕育演员的“子宫”这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但《演员的诞生》这一档综艺正在这样做。

    2017-11-14详情
  • 张艾嘉:《相爱相亲》是一场爱的教育

    正如电影的英文标题所揭示的那样,《相爱相亲》是一场有关爱的教育。在当下的华语电影创作序列中,如《相爱相亲》般直指现代家庭的影片并不多见,看完全片后,不禁想起张艾嘉导演本人早年的一首歌,“你把我藏在暗处,说这是我们的天地,我点点头,就留了下来。你把我藏在暗处,你说觉得幸福,我点点头,还是留了下来。你把我藏在暗处,告诉我这里叫做心灵,我点点头,留了下来。”

    2017-11-13详情
  • 电影《十八洞村》:层层叠叠的湘西

    拍一部湘西的电影,讲一个湘西的故事,思想正确,主题积极,情感大气,画面唯美,故事感人,以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工匠精神,努力表现生活真善美的本质精神,让体现国家思想、民族情感的正能量主旋律电影在创作制作上达到政治和艺术的大格局高维度的呈现,以此争取更好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从一开始就为我和我的创作团队提出的创作要求。

    2017-11-13详情
  • “阿Q”走了,我们只剩下廉价又无意义的笑声

    经典是需要每代人都去诠释的,正是一代人对经典的理解反映了时代。严顺开走了,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许该重拍《阿Q正传》了。

    2017-11-09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