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理想,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刘仁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创作积淀。我们相信,他不仅会继续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壮大呐喊助威,更会以自己新的创作成绩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玄武孤傲而自卑,执拗却从善,粗枝大叶且心细如发,不守陈规又构建新规。这使他能够坚守某种常人不太能够坚守的东西,忍受常人不太能够忍受的孤独;同时,又能够从万物的枝枝叶叶中感受到美——时光、大地、声音、色彩,与人。
青年作家通过对个体的记忆、生活与体验的文学性展示,来达到对外在世界、时代和历史的触摸与记录,他们以极具现代主义精神的知识铺衍和先锋想象,审视个人灵魂的忧伤,展示人的生命存在。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
王玉春博士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话题,将“五四”时期报刊的“通信”栏目作为考察对象,以多情的姿态追逐着文学的脚步,以传播学的方法和文学史的角度,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报刊通信栏展开了历史的、文体的、对话的等多重论述,深刻阐述了报刊通信栏的对话性与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问题。
文学评论应和文学创作一起“凝心聚力、同心筑梦”,一道坚持文学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坚守文学创作的道德高地,自觉承担起繁荣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自觉抒写真情为民的文学精品,为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贡献力量。
河北文学的底色是现实主义,诗歌、散文与报告文学都取得成就,河北文学的重要成就还是在小说创作领域。小说创作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又融汇创新的发展路径。
基于当下诗坛对新时代诗歌讨论越来越热烈,《文艺报》拟携手《诗刊》联合举办“新时代,诗歌再出发”主题诗论征文,并将评选“新时代诗论奖”,以奖励优秀的诗论文章。
新时期以来诗歌四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诗歌确实越来越成熟和多元化了,也逐渐形成了属于中国现代诗自身的特有传统和文化属性,其影响力、公信力也在逐渐增强。
百年间,中国新诗深刻介入历史与现实,在巨大社会变革中描绘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塑造中国人新的审美感觉,凝聚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新诗在时代的变化中变化,在人民的创造中创造,始终贴合着时代与人民的需求。
1月5日至6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诗人、评论家参加,围绕论坛主题“新时代诗歌的创新、建设与发展”展开研讨。
只有旗帜鲜明地肯定一批导向性文本,加大传播力度,诗歌才能真正大众化,才能使诗人写出既“甜美”又“有用”,既对艺术负责,又对社会历史负责的“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