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
  • 《中国空军故事丛书》“铁血荣光”系列图书出版

    献礼“空军节”,筑梦新时代。在人民空军成立68周年之际,空军面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中国空军故事丛书》“铁血荣光”系列图书。

    2017-11-15详情
  •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和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以上三方面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2017-11-14详情
  • 历史视野里的中国科幻文学

    如今在中国,科幻小说同样发现了已逝去时代的迷人之处。《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一部科幻作品集,这些中国历史科幻充满了新颖的历史想象,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发现,构成了对历史的解构和重构。

    2017-11-13详情
  • 冯骥才与人文中国

    冯骥才涉及多个领域且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打破了“门类”疆域的人文知识分子。我们要在整体结构中理解冯骥才、冯骥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冯骥才的影响。冯骥才的贡献既反映在专门的领域,比如文学创作,比如绘画,比如非遗保护,等等,但他以思想、方法、人格、情怀和行动影响了人文中国,冯骥才所有的贡献,都显示了“思想”作为“文化”的力量。

    2017-11-10详情
  • 今天的京津沪文学

    记者对话文学家肖复兴、金宇澄和武歆,三位作家都认为当今京味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明显和明确的特点。

    2017-10-31详情
  • 艺术家严顺开去世,享年80岁 曾主演电影《阿Q正传》

    严顺开,1937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由于长相平凡,最后一轮被刷了下来。后来,他又参加了青海省话剧团的招生,依然无果。接着严顺开参加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终于获得了认可。195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由于外形条件的限制,严顺开大多扮演喜剧小角色。据文汇APP10月16日消息,经上海滑稽剧团确认,著名艺术家严顺开于今日去世,享年80岁。

    2017-10-19详情
  • 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文学世界和美学宇宙: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

    “我希望人们能够领会,记忆与忘却是多么难把握的问题。我希望强调人类所处两难困境的复杂性。”石黑一雄说。

    2017-10-11详情
  • “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艺报社举办了“砥砺五年”系列研讨会。9月4日,该系列的第六场“砥砺五年——散文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09-29详情
  • 专家学者研讨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

    近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砥砺五年——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上,雷达、胡平、李舫、张未民、徐忠志、周由强、范玉刚、张燕玲、徐刚、李壮等文艺理论批评家与会就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探讨。

    2017-09-26详情
  • 《山中人语声》:向县乡“沉默者”致意

    写人的散文创作赋予了县乡众多“沉默者”以文化意义,在他的文字中小人物的行为获得了有同情心的摹写,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受到尊重,这种温厚的、诗意的写实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

    2017-09-19详情
  • 读王安忆:人生如寄,世俗之中也能酿出诗意

    原有的生活都已经远去和崩塌,未来的生活还不可知,只能看个人造化。

    2017-09-18详情
  • 梁启超家书:半部晚清民国史

    家书见证了梁启超的坚守与热肠,家书闪现着梁启超的襟怀与境界,家书是梁启超著作的一个高光点。

    2017-09-18详情
  • 鲁迅与夏目漱石昨天在绍兴跨时空“对话”

    9月12日上午,“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

    2017-09-18详情
  • 当代诗词要找寻与时代同步的契合点

    当代诗词的参与意识强调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是一种放眼于未来的发展的视野,其间凝结着将触角伸入社会生活的诗思和将生命体验与语言创造融为一体的诗艺。

    2017-08-02详情
  • 军旅文学:在时代精神版图找到新坐标

    军旅作家应饱吮自己的心血,在作品中留下军人的风骨和血肉,去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2017-07-31详情
  • 《大辽悲歌》:汲取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精华

    《大辽悲歌》这部小说阅读中,我的阅读体验始终是愉快的,作品情节连贯,气韵通畅,没有额外的花招,没有人为的障碍。同时,读罢还能让人掩卷深思,给人启迪和思考。这都是非常难得的、久违的阅读体验。

    2017-07-28详情
  • 优秀的纯文学也要讲好故事

    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也提醒说,近年来有些作家不好好写故事,却在“超越自我”、追求“思想”的路途中似乎过于剑走偏锋,一味抽象化审美,使得叙事文学的文学性被冲淡,作品人物不接地气,远离生活,远离读者,灵魂不够饱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2017-07-26详情
  • 当唐诗成为网文新“爆款”

    近日,《六神磊磊读唐诗》 出版了,作者曝在公众号上的对于唐诗及诗人的解读文字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存在,这些“10万+”加持的文字一经集结出版,便成了“爆款”,引发不少网友热传热议。

    2017-07-17详情
  • 《人类简史》作者:我们遭遇人类史上最重要变革?

    随着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两本著作的出版,人们记住了尤瓦尔·赫拉利的名字。这位以色列的新锐历史学家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把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冲击剖析得淋漓尽致。

    2017-07-17详情
  • 新媒体诗歌:草根崛起,还是假面狂欢?

    近20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新媒体的发展,中国当代诗歌发生着改变,从网站、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时下的微信,诗歌网络阵地不断扩大

    2017-07-10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