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加深对彼此同异的理解,并且还能在比较中发现和获得非比较视野中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和获得的重大理论突破。
《青春之歌》启示着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勇于承担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不断开阔自己的心胸和眼界,使自己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幸福与力量,让青春发出绚烂的光彩。
在阅读中,我只关心那个戴维·卢里教授,一个富于知性的人在52岁那年的遭遇,他的遭遇怎样成为生命的节点,在生命节点他纠结着什么,纠结对他的生活态度、信念坚守产生哪些深刻影响等等。基于这种阅读方式,我把《耻》看作是一本关于生命尊严的小说。
在我看来,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个渠道是存在的,但它既不是用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观念来重建当代文学理论体系,也不是殚精竭虑地去寻觅古代文论话语与现代西方文论相同或相通之处,而是有效的阐释。
诗歌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方式之一,我们不仅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同时,在诗歌的创作、传播、接受实践中,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相互建构,推动历史发展。“境界”以“精神生产”的力量,通过“物质生产”,间接影响“世界”;“世界”又为“境界”提供鲜活的实践沃土。
5月31日,《中国新诗总论》发布了。6卷本,近400万字,收录中国新诗百余年间重要诗论家、诗人的学术作品……这套书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文献发展百年的总汇和集大成,填补了中国新诗理论的出版空白。
6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市作家协会、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朗读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举行。
新世纪以来,黑龙江文学创作已经不再盲目地追逐文学时尚,转而日益贴近脚下的土地。本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不断地进入作家视野,在这样的思考中,再次站到了时代的前沿。
新时代的诗人要自觉地融入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追随时代前进的脚步,高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旗帜,以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浇筑时代精神。
诞生于战火中的这篇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不仅在当时大大地鼓舞了前后方的抗美援朝斗争,而且数十年传诵不衰;不仅将世世代代激励中国人民发扬志愿军的精神去保家卫国、建设祖国,而且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