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音乐会》以自己独特的慢节奏、治愈系风格在当代综艺模式生态中为自己找到了清晰的定位,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文学为影视提供好故事,影视让文字更具象,文学与影视相互赋能,扩展了优质文化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
要兼具引领性和大众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未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价值具有深度认知,才能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剧目与活动内植的价值诉求和辐射延展的艺术与文化思考正在与这座城市赓续的文脉形成历史回响。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进一步加强全国基层评协组织体系建设,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推动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交流反映出各地评协在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彼此间既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又能够共同探索解决的思路,体现了召开此次调研会的重要成效。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美学、美育与书法,中国书法的时代呈现与创新艺境,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承中的职责使命等议题展开研讨。
“文艺评论助力辽源基层文艺创作与鉴赏”系列培训讲座在辽源市东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基地举办。
生成式AI艺术的人机共创系统提供了一种机会,以更专业的艺术标准和更可靠的技术路径,去兑现民主的艺术参与,使属于人民的艺术生产成为可能。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接受方式不再局限于阅读纸质的报刊书籍,而扩展到屏幕前体验甚至创作文学,让观众沉浸感受新媒介赋予文学的动能和无限可能。
借“环境式”“沉浸式”这样的海外先锋戏剧理念,能否为传统文化“破圈”蹚出新路、真正拥抱这个时代与今天的观众?过程中,又要凸显什么、规避什么?我们邀请艺术家主创、评论家与剧院掌门人,以三种不同身份聊聊当下传统文化的“环境式”“沉浸式”探索。
创作者个体的生命与“尚意书风”“文人画”共生,高度抽象地诠释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人生走势与人际生态。这也是苏东坡对中华传统美学的重大贡献。
深圳散文和深圳的小说、诗歌一起,在潮平岸阔中百舸争流,书写着这座城市不甘平庸、务实包容的质地与品格。
谢永华“原生态”散文是乡土散文和游记散文的有机融合,是生活散文和感悟散文的有机统一,是当下散文园地里的一间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散发着原生态的气息和芬芳。
当下的新工业诗歌既容纳了现代顶尖科技的技术要素,又将互联网语境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以逼真呈现,既呈现着生动的现实感,又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50年代纯朴又干净的青春是有力量的,那不止是一种想象,它同样还会在生活中被我们亲身经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