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主题创作要“心到力也足”(袁正领)

2025-07-11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袁正领 收藏

近年来,主题创作的成就有目共睹,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山花烂漫时》,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绘画《湘江北去》《蓝色粮仓》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陆续涌现。与此同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剧目演不了几场就封箱,有的实景演出因上座率低而无法持续,也有影片上院线“一日游”,等等。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创作存在“人到心不到”或“心到力不济”的问题。

一是选题轻率。组织者、出品方对题材的社会价值、呈现方式、公众接受度缺少深入的研究论证,造成选题雷同、立意平庸,使得优秀创作者敬而远之。二是艺术创作组织力不强,临时拼凑创作班子,只求做成,不求做好。主创人员体验生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者作品缺少必要的用心打磨,造成思想贫乏、情感苍白、故事老套、手法陈旧;有的名义上用的是“大家”“名家”,实际上只是挂名。三是市场意识、用户思维淡薄,疏于市场前景评估,缺少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甚至只讲投入不讲产出。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把主题创作的组织工作落实落细。组织者要从文艺创作的专业角度,论证选题可行性和观众接受度,避免选题的轻率化、简单化。只有把好选题关,才能吸引优秀艺术家的参与,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主题创作才可能出新出彩。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市场参与就难有社会效果,主题创作的“叫好”与“叫座”、市场认可与群众口碑是统一的。不能以应付差事心态满足于“拍了就行”“演了就好”,而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要做好组织服务工作,为创作采风、体验生活、拍摄置景等提供相关保障,为艺术家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注重创作与评论联动,通过组织改稿会等方式,为提高创作品质和创新水平集思广益。

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确保人到才也到,心到力也足。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能够成为“爆款”,就是得益于一个职业精神强、艺术素养高的创作团队。主创人员通过与当代英模人物张桂梅深入接触,捕捉到了“同新闻报道不一样的张桂梅”,感受到“她是一个鲜活的、有具体办法的、真正用心搞教育的人”,其中蕴含着高燃的“创业故事”。这样的见地和感触,既来自扎实深入的作风,又需要创作者慧眼独具。这也显示出,专业的创作者遇到钟情的题材,就会迸发出灵感和热情。只有当创作者具备了充足的才力和心力,自觉遵循艺术创作的实践规律,才能推出用心之作、倾心之作。


(作者:袁正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袁正领专页

关于民间文艺“两创”的几点思考(袁正领)

“爱”的博大与升华———观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袁正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