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李佩伦:从“张火丁现象”看京剧的未来

2017-04-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认为,京剧在中国文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能最好地承担这个特殊使命。京剧是形象立体的道德教育手段,我每次看京剧都很受教育,从台上人物的命运中,从嬉笑怒骂中,观众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在我们的生活中,对子女、同事、朋友、亲戚作出或誉或贬的道德评判或教育时,往往用京剧人物为人处世的例子。因而,在民间大众中,京剧确实了不得,它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材,具有普及性的道德传导作用。文化不昌的民间是靠京剧艺术获得中国传统道德的滋养,并以之教导别人的。京剧对中国伦理道德的阐释,可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

  中国历史十分丰富厚重,它把人类很多经验都总结在里面。品读历史,能够感悟生存的艰难以及先人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从而使后人汲取教训和经验。京剧题材历来是“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可以说包揽了二十四史。京剧从不同侧面写历史,是一种艺术化的历史,是历史人物的复活,是宝贵史训的艺术渗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刻的历史修养,绝对是浅薄的。很多人正是从戏台上懂得了历史,从历史认知中获得了现实中的灵魂拯救与生活信心。京剧在这方面的教化作用,是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旧社会,普通百姓没有机会念书,无从知道先人在历史上的雨雪阴晴,只能通过舞台。在城市乡村,大小舞台林林总总,有的称为野台子戏。底层群众就是通过这些舞台,在戏曲欣赏中玩味古人的立身之道、处世之德,在戏曲不自觉的浸润中,学会用历史人物鞭策自己、教育后人。因而有了“要知天下事,胡同问老人”这句民谚:在过去闭锁的市井乡野,老人是个宝,因为他知道历史,能讲出很多历史典故,尽管带着某些个人的理解,甚至可能会产生某种误导,但对广大群众来说是有历史教育作用的。当今世界被失魂的唯现实主义所主导,从人类自我救赎的高度上,必须发挥历史对人类的引领作用。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孩子,没有历史上的成熟,就没有现实中的成长。张火丁的《白蛇传》和《锁麟囊》虽然不是历史题材,却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别样包装,是历史文明通向心灵别样通道。

  中国的审美艺术是写意的,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京剧舞台上。写实的艺术、写意的艺术各有所长,然而写意的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向灵魂深处的渗透,做到了庄子所说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京剧在“美”的欣赏层次上,在“真”的认识深度上,在“善”的教化深度上,具有着全方位的价值。京剧让人们走向了宁静与安详。

  “张火丁现象”的出现说明张火丁的艺术创造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也意味着她的影响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去美国演出之后,她在国外掀起了一股热潮。因而,这个现象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通过“张火丁现象”,我看到了中国京剧的未来。

  梅兰芳大师使西方人认识到了京剧的独特艺术形式及其艺术魅力,打开了西方的艺术视野。21世纪的“张火丁现象”则是更深层次的感化。张火丁的演出我看了很多,很受感动,因为张火丁是带着情上场的。表演艺术的成功不只是艺术手段的熟巧,还取决于演员对角色把握的理性高度和临场投入的感情深度。很多京剧演员的表演,唱、念、做、打无一不精,虽然技高一等,却不能在技中达到激扬观众情思的最佳境界。张火丁却能够以情入戏,抓住人物动态中的情思变化,把人物刻画得十分鲜明。这也是张火丁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很多演员戏唱得很好,调门很高,但不入戏,观众看了以后无动于衷,掌声不过是为他卖力气而给予的肯定罢了,这种戏只悦耳目,未能达心。评判一出戏的效果好坏,不在舞台下的热闹兴奋之中,而在观众走出剧场、归于平静之后。演员最终的使命是创造舞台形象,并使之化为力量进入观众心中,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教化作用。我始终认为,戏曲艺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张火丁演的很多人物都形象鲜明、真挚感人,能起到教育作用,走出剧场之后,观众能还久久沉浸在对张火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思索回味之中,从而收到了形象化的乐人与育心的效果。

  美国当代美学家奥尔德里奇在《艺术哲学》中说:如有人说这件艺术作品是动态的、统一的、精彩的、温暖的、形式化的、简洁的,那么很显然,他就接近与描述了作品的某些特性。张火丁的表演,第一,是动态的,她始终在动,不只是舞台,她内心的情绪也在动,内外结合地动。第二,是统一的,从始至终在角色的规定性之中,不失据,不走偏。第三,是温暖的,尽管她本人很“冷”,但因为她忠实于自己的角色和艺术,给人以温暖。第四,注重形式技巧,善于在其中注入心理内容。她的演出很美,是一系列美的舞台动作的结合,却又是简洁的、洗练的,绝不繁缛、不多余。

  演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在舞台上不只要形态化妆,更要灵魂化妆。有些演员在舞台上缺少心灵的转化,只是换了包装的自己,却不是人物。在这一点上,张火丁非常清醒,善于把握,在舞台上该热就热,该冷就冷,完全从饰演的人物出发。这几点都是很难做到的,但她的表演都达到了。

  *李佩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史静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