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谢柏梁:“张火丁现象”的文化解读

2017-04-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京剧界的“张火丁现象”,被人们传诵已久。但是从学术文化的层面上、在张火丁本人见证之下予以正式解读,则是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举办的“张火丁现象”专题座谈会上,在中国文艺家之家的锦堂华屋之中,于2015年12月15日开始的。

  何谓“张火丁现象”?从票房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其神话般的票房价值。地不分南北,人何论男女,遑论票价之高,不管排队久远,只要张火丁的大戏行将上演,演出票在开票之后一小时左右便宣告售罄。抢票成功者欢呼雀跃,失败者徒叹奈何?

  当代电视界的“活济公”、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先生,与我都是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工作过的校友,他知道我与张火丁是同事,便在微信上留言说,我曾在电视转播中看到过张火丁的表演,惊为天人,多次买票迄未成功。尚望谢兄在方便时圆我夙愿。

  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眼光一向颇高的上海观众们唯独对火丁的戏青睐有加,闻听火丁莅临,便欢呼雀跃。为了普惠大众,避免冷暖不均,饥饱不一,主办方只得想出了凭身份证购票的主意,每位持证购票者只能购买两张票。上海市市政府还专门机关组织干部欣赏张火丁的演出。

  谁说京剧艺术的票房式微?谁说戏曲艺术的观众减少?谁说年轻人都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张火丁所创造的票房神话,恰恰证明好戏名角一票难求,戏曲观众无比踊跃,乃至大学生与白领们等年轻人对于京剧的无限追捧。这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之精粹,在当代社会仍然具备无穷的魅力。

  问题在于张火丁的票房神话,在当今京剧界可谓独此一人,不具备太多的可复制性。作为高峰之上的一枝寒梅,未免令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在此之下的绝大部分京剧演员的剧目演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曲高和寡、观者寥寥的情形,大家都时常见到。

  从观众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有人说张火丁团队采取的是“饥饿式演出法”,每年就演出那么几场,以此来吊起观众的胃口,引得大家的期待,所以才令观众们趋之若鹜。张火丁在海内外的演出,常常令一些粉丝们远程飞翔,前去追捧。当然,对于那些看不到张火丁演出的戏迷,简直就是一种审美期待过程中望眼欲穿的煎熬。但是我想,如果张火丁的演出不具备继承程派艺术之精华的艺术品格,没有严谨规范的舞台呈现,没有精益求精而成大气的精湛表演,观众们未必如此买账。况且,演出场次的多少,并不一定与票房价值和艺术品位的高低成正比。

  确实,张火丁的演出具备多方面的审美特色。就师承而言,她是程砚秋先生的再传弟子,她的老师赵荣琛是程砚秋先生的忠实门徒。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梅兰芳以及四大名旦的成功,或有男人看其像女人、女人看他是男人的双性审美心态。而张火丁得到男旦的一脉嫡传,尽管是以女身演女子,但却带有男旦嗓音宽厚深沉、表演精雕细刻的审美特色。其低沉婉转之基调,醇厚深沉,低音托得住,高音亮得出,尽显人生之况味,生活之磨折,起承转合,高下跌宕,无一不是命运的交响曲,所以才能得到超越一般男女性别意识之上的共同追捧。诸君但见我佛慈悲,皆是男女双像之中和,雌雄同体之呈现,唯其中性呈现,故此尽得青睐。观火丁之扮相,亦可作如是观。

  更有甚者,认为张火丁尽管在唱腔上千锤百炼,在表演上身段曼妙、水袖运用上摇曳多姿,可是脸上却缺少变化,不辨冷热,不随剧情之变化,不跟人物之喜怒,是一位十足的古典型冷面美人,作为戏曲扮演人物的多面性不够,融入感不强。但正是这种古典与冷艳的感觉,恰恰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突出其唱腔、身段与水袖三位一体的完美呈现,更能够同步于能乐、歌舞伎等东方古典戏剧形态,从而与话剧的一人一面与一人多面,在审美形态上的面部表情上拉开距离,也体现出以不变应万变的综合审美效应。这就是冷中不冷,冷中有热,冷面暖心,以不变应万变,归多元与一元,偶见表情变化,便有惊鸿一瞥,法相庄严,动人心魄之感。所以才有国外学者称赞说,张火丁平常在生活中属于比较静态的呈现,但只要一到舞台之上,便焕发出内在的激情和巨大的张力,把深闺女子的幽怨与追求表达得特别动人,把京剧艺术的魅力张扬到极致。

  火丁票房之成功,个人现象之确立,除了超越男女双性之美是为大美、常以冷面示人归于热心、突出演唱水袖与身段是为综合之外,更在于她孜孜以求,得程、赵之真传,继承传统,传播经典,精微之处,不差分毫;得意之时,彰显家门之韵致。其所继承之程派名剧《荒山泪》《锁麟囊》《红鬃烈马》《春闺梦》《龙凤呈祥》《鸳鸯冢》等剧,中规中矩,精益求精,于浮华之世界,秉沉静之本心,三年不语,一鸣惊人,方可传流派之光辉,行程派之张韵,天风海雨,裹挟众生。如前所述,程派剧目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感慨,命运跌宕和禅理顿悟,几乎是整体性地表现在如泣如诉的唱腔之中、千回百转的水袖之美,乃至大起大落的身段之炫,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善恶有报、美丑归源的过程之中。富不可骄傲,贫不失初心,这才能励志警示,这才能常演常新,令观众于热泪盈眶之际,深感中华美德之隽永、命运往复之曲折,得传统美学之真谛,悟人生正道之沧桑。

  作为一位继承中有创新的艺术家,火丁不仅将程派传统剧目演绎得光彩照人,同时还移植、改编了昆曲《秋江》、京剧《白蛇传》等剧目,延伸、丰富并拓展了程派剧目的经典储存。她还移植改编了《北国红姑娘》《绝路问苍天》《江姐》等现代题材戏,也得到大家的有限认可,其中《江姐》绣红旗的唱腔也在社会上多有传唱。至于《梁祝》的改编,可能从文本开始就有一些先天的不足,导致演出后好评不多,建议不少,估计还要做脱胎换骨的改造之后,多加磨练,孜孜以求,方可以在今后有望媲美越剧之经典,蔚为京剧之保留剧目。

  自然,程派的传统剧目既有特别成功的代表作,也有一些可以挖掘和丰富提高的好戏之胚子。在北大图书馆的程砚秋藏品之中,在老一辈程派艺术家的剧目积累之中,张火丁还可以找到一些程派的骨子老戏加以传承提高;在此之外,张火丁还需要要与戏文、音乐创作之高明人士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稳步原创属于自己的程派剧目。忘记过去当然意味着背叛,但是不顺应时事和自身的条件做更新而合理的开拓,也是对光大师门不够作为。更为重要的是,程砚秋大师还是一位文化修养特别全面的方家,其文章之美,思索至深,比较中外戏剧之优劣,继承传统文化之精粹,都有着思想家的种种探索。张火丁正当中年,也应该在文化知识与文化思考方面多所磨砺,由技术层面上上升为艺术层面,从艺术层面上升到文化追求,这才是程派张韵的顺向发展,也是从张火丁票房现象升格到张火丁文化现象的必然之路。惟其如此,才能够更加厚积薄发,独领风骚,将程派艺术发扬光大,铺张蹈厉,传播到更高更广的艺术境界中去。

  中国戏曲学院已经于日前正式成立了张火丁程派艺术传承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面向全国招收程派弟子、开办高级研修班等各项工作。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国戏同仁,遍请高明,开会论道,衮衮诸公,洋洋洒洒,阐明了张火丁现象的来龙去脉,畅想了程派张韵的发展空间,正可谓风云际会,恰逢其时。如果中国的京昆表演和地方戏艺术家,都能够像张火丁现象一般,引起观众的青睐、票房的飘红和全社会的持续关注,那么戏曲艺术的曙光又将灿烂无比地次第铺展,传统文化的风采会才会更加博大精深地展示其“三春好处”,中国审美的精神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认识和更高的景仰。“张火丁现象”和更多的戏曲界文化现象组合到一起,方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仙乐叮咚,这就是中华文明复兴与发展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戏曲文化之活跃的声部与华彩的乐章。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陶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