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
  • 新时代音乐:创造中国的声音记忆(张萌)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它蕴藏在一部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汇聚成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写照。

    2022-10-27详情
  • 用红色音乐培铸爱国爱党之情

    用音乐培铸爱国爱党之情,让音乐的力量转化成文化的力量,进而转化成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磅礴伟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2022-09-30详情
  • “从动人的旋律中听取革命的步伐”(胡一峰)

    回顾20世纪40年代从延安扭向全国的秧歌,以及那一部部激动人心的秧歌剧、新歌剧,我们仿佛听到了胜利的锣鼓,看到了翻身的喜悦,更感受到文艺跟党走、为人民的精神传统,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如指路灯塔,照耀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潜心耕耘,奉献人民。

    2022-09-27详情
  • 人民性是新时代人民音乐的根本属性(丁旭东)

    人民音乐中无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坚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其本质都是都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其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人民画像、立传、明德。

    2022-09-24详情
  • 融媒体音乐节目渐成潮流(杨洪涛)

    融媒体音乐节目已驶入发展快车道,期待更多高品质的音乐能乘着节目的翅膀飞入万千观众心田。

    2022-09-15详情
  • 展现青年指挥风采 发挥艺术平台优势

    成为一位成熟的交响乐指挥,不仅对于音乐的历史、创作、演奏等方面要有全面的修养,更要对于生活及人性有着深入的洞察和全面的掌控,方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一支庞大的艺术家团队实现独特的艺术表达。

    2022-09-13详情
  • 新一代指挥家引领新时代音乐潮流

    新时代需要优秀的青年音乐家站到台前,而居于舞台中心位置的指挥家,理应是当今乐坛的重要培养对象。

    2022-09-13详情
  • 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艺术解析人民军队制胜密码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花儿与号手》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以戏剧的方式、音乐的语言,深刻解析了人民军队克敌制胜、战无不胜的密码。

    2022-09-01详情
  • 音乐剧《使命必达》:热血、热力和热念

    《使命必达》是一出制作精良、主题明确、后劲十足的高燃音乐剧,让人看完大呼过瘾,像极了酷暑天喝到冰镇可乐的快感。

    2022-08-18详情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新主流音乐剧的先声之作(丁旭东)

    音乐剧《在远方》是一部从人民视角、行业视域出发,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事件,反映中国快递行业阶段性发展历史的人民文艺佳作。

    2022-08-18详情
  •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音乐版权保护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音协的青年工作者通过深入调研,尝试探讨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数字音乐版权,发挥其特性以化解权益维护的难题。

    2022-08-16详情
  • 学子云集鹭岛 专家公益传艺(魏德泮)

    作为音乐节的重要板块之一,大型公益音乐活动——首届鼓浪屿大提琴艺术周于7月15日至20日举办。

    2022-08-10详情
  • 文脉连着血脉 音乐传递真情

    大家一致肯定了《声生不息》坚守正向价值观,坚持多元向上的艺术审美追求,以怀旧的音乐情绪、创新性的综艺模式、温暖人心的深厚情谊呈现了港乐的经典味道,凝聚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唤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

    2022-08-05详情
  • 音乐剧应如何联通观众(戴清)

    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土化、原创性的音乐剧发展方向,决定了音乐剧不仅可以通向大众,而且能够丰富并提升大众的审美体验。

    2022-07-18详情
  • 乘势“北上”,港乐正获得发展新动能(孙佳山)

    再出发的香港流行音乐将不仅可以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动能,还将“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使“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2022-07-12详情
  • 声音的中国——当代歌词入史和经典化问题(孟繁华)

    现代诗歌是一个现代建构起来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诗词几乎完全失去了关系,古代诗词一直与“歌”有关,从诗经到宋词、元曲。但是,现代歌词一直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一方面与歌词的经典化程度没有完成有关,一方面也与精英知识界对歌词的“排斥”心理有关。歌曲(当然包括歌词),像炎热夏季的阵阵微风,让人分外惬意,但却没有人在意。四十多年来,歌词创作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且经典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歌词与时代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诗歌。如果是这样,优秀的歌词创作就有理由进入当代文学史。

    2022-06-23详情
  • 融合创新,唱响民歌好声音(孙佳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舞千年》等节目都实现了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叫好又叫座”。在此背景下,音乐类综艺也开始尝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原创路径。从早期的《天籁之声》《耳畔中国》等的初步摸索,到《国乐大典》日渐成为相对稳定的民歌综艺IP模式,音乐类综艺逐步实现与以民歌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新。《耳畔中国》以今年播出的民歌综艺

    2022-06-08详情
  • 港乐声不息 最抚凡人心

    正是因为一大批拥有深厚学养和中华文化审美的词曲艺术家,才成就了港乐的声生不息。作为钟情港乐的拥趸,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

    2022-05-27详情
  • 歌曲《是你一直想着我》:唯以共情达共鸣(肖文礼)

    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只有真正伏下身子,努力用心用情融入大众、融入人民,方能使作品为人民所认同和接受,进而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2022-05-05详情
  • 主旋律新歌如何俘获听众的耳朵(汪素 马丽)

    《春风十万里》歌词融五言古诗的形式、口语表达的方式于一体,将中华诗词美学化入其中,让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比较符合当下年轻人对国风国潮的兴趣。

    2022-04-22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