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先生撰著的《中国音乐史·图典版》面世了,想来读者与我一样十分欣喜和期待。先生在过八望九之年的酷暑夏天,卜居乡间,增改书稿;一字一图,审虑再三;补入新知,反思乐史;凝注精神,提取精华,这就形成了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新书。
《血沃中华》用大型音乐诗剧的形式,讲述革命英烈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光辉形象,是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也是中国煤矿文工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向即将迎来百年诞辰的中国共产党的崇高致敬。
《血色湘江》全剧慎终追远、以史为鉴,敢于直面历史教训、反思曾经的错误和问题的创作表达,不仅是向长眠于桂北湘江的英烈们的致敬,更警示着生活在当下安享和平的我们应反思自省、坚守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幸福。
《周恩来》台本的民族化自不必说,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并没有刻意追求传统音乐中的那些元素,而是根据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和升华把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进来。
歌剧《五星红旗》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过程,颂扬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等有志青年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10月19日至27日,通过选拔赛的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选手经过复赛、半决赛、决赛三个轮次紧张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民族)、小提琴、二胡四个组别比赛的20名获奖者。
《沂蒙山》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视觉震撼、一次听觉享受,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在被剧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感动之际,也带给我们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反思。
我们需要歌剧,需要歌剧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审美体验,需要西方歌剧带给中国原创歌剧积极的影响和对标的作用,需要歌剧让我们看到今天的艺术家,面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时如何贡献自己的才华。
当我们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不免想起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和那些在革命困难时期仍能坚定信念的革命先烈。他们就像歌中唱到的山丹丹花开,红得鲜艳,红得壮观。细品陕北人民对红军的情感,和毛主席带给祖国一片翻天覆地的景象,我们心里高兴得就像那鲜艳绽放的山丹丹一样。
《永远的召唤》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的情感尤为真挚,它的创作者们,也真挚地追求艺术的崇高美。他们的努力,使得这首歌在意蕴的广博和情怀的深度上抵达了崭新的高度,而在音乐表达方式上自信的尝试和探索,也建立起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经典。
经历了严厉的版权整治和持续的“跑马圈地”之后,中国在线音乐市场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规范发展之路。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平台正各显神通,试图开拓更多的“音域”。
“中国梦”主题歌曲作品凝聚了各方创作者的智慧与力量,真切地讴歌中国梦、唱响中国梦,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