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揭晓,这67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获奖作品,记录下5年来党带领亿万人民砥砺奋进的不平凡历程,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战线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品多,演奏少,出版更少”和“乐团多,演奏中国作品少,好作品推广不开”是中国民族交响乐的现状。为全面回顾和展示中国民族交响乐的发展成果,中国文联出版社音乐分社联合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的“中国交响音乐季”展演活动汇编出版了曲谱类系列图书:《国乐华章——中国民族交响乐优秀作品集》。
歌词艺术最见功力的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洞察和把握。始终与时代的最强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是中国歌词界的骄傲,也是最优良的传统。
诚然,流行音乐本就是“流行”“大众”的产物。回溯华语流行乐史,风靡的音乐风格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即便在同一流行风潮下,仍注重创作和表演的多样化。
《中国工尺谱集成》 (10卷本) 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 《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项考察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的重要工程。
2017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办60周年之际,当代动画工作者提出了重拾“中国学派”的愿景,随着近年来《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秦时明月》等一批作品的出现,我们仿佛依稀看到中国动画再现当年辉煌的曙光。
中国歌剧原创初期,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初放啼声。三四十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方经典歌剧写作技术手法,继承中国传统戏曲说唱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中国歌剧的创作之路。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也创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涌现出如《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排演这部产生于70年前的人民的、革命的民族歌剧《白毛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由国家大剧院、中国音协主办的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就是要通过追寻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足迹,挖掘、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