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心中的一抹红和一颗星——访《五星红旗》编剧李长鸿

2019-11-19 阅读: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婷 收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庆祝新中国诞辰,一大批优秀红色题材演艺作品纷纷于国庆期间上演。这些作品不仅是向祖国献礼,同时也激发出中华儿女富有时代气息的爱国情怀。10月7日晚,在温州大剧院首次试演的原创中国歌剧《五星红旗》,就是其中一部优秀作品。

  歌剧《五星红旗》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过程,颂扬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等有志青年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该剧通过对曾联松1935年在南京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41年在重庆开展党的秘密情报工作、1945年参加抗日运动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上海设计国旗的人生历程的讲述,反映其将个人抉择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杰出与非凡。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平台有幸采访到了《五星红旗》编剧、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长鸿,让我们通过与创作者展开对话,共同探访歌剧《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受访者简介:李长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研究员、院长助理。青年编剧、词作家、文艺评论家、音乐戏剧文学领域创作与研究者,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文艺扶持计划、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项目主持与获奖者。创作与编剧剧目有:歌剧《北大1918》《青春之歌》、音乐剧《奇幻音乐之家》、新编交响清唱剧《红灯记》、古典声乐套曲《新十二雅集》等,共计演出百余场;2016年以来,为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创作活动,国资委、教育部、扶贫办精准扶贫推广项目,央广娱乐广播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等大型活动的主题曲创作歌词数十首;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多篇理论文章,计十余万字;出版有《艺术思维》《未名词话》等专著。

 

  据了解歌剧《五星红旗》从去年11月开始筹备,今年5月启动并在8月底完成创作,可以说创作时间非常紧张,您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打动人心的创作呢?

  李长鸿:今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年份,也是五星红旗诞生70周年,作为一部献礼作品有着时间节点的要求,对于主创团队而言确实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单从剧本而言,实际上我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吧。但我后续了解到,其实在我之前已经换过三任编剧,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或被采纳。只能说,我是幸运的,如果呈现效果还尚可的话,功不在我个人,在我介入工作前期乃至过程中,一些前辈对于史料的整理、投入的思考都对我的创作做打好了基础,也是顺利完成的保障,应向他们致谢。

  歌剧《五星红旗》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核心是如何确立的?

  李长鸿:这个问题很关键。演出后的专家论坛中,我曾表示:我们是在用创作的方式来致敬一种伟大的创作。关于歌剧《五星红旗》创作意图与核心的确立,首先要弄清“五星红旗”的创作意图与核心是什么,这两种创作在精神高度上是统一的。我需要在剧中呈现出曾联松先生设计国旗的合理性,也就是将五星红旗所承载的价值、意义反映到曾联松一生中的某些事件中,使其形成设计国旗的动力、灵感与方向,并以人性的光辉托起厚重的主题,最终完善“五星红旗”诞生的因果逻辑。这个合理性逻辑是在史料中没有找到的,也是本剧创作破局的关键所在。

  歌剧《五星红旗》的背景是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在1935年至1949年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转变,您在创作时如何将曾联松的个人经历与他绘制设计国旗的行为逻辑结合起来?

  李长鸿:这个剧本的创作难点在于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我需要在他经历的众多生动事件中撷取最能与五星红旗联系起来的两三事,还需考虑不同历史背景、所处地域、相关人物、戏剧冲突等综合因素进行筛选。但最重要的是要满足舞台呈现出来的情节最终都要指向“设计五星红旗”这一核心旨意,因此许多在真实基础上加以杜撰的戏份,如:“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曾联松与向佩瑜的恋人相聚;重庆白色恐怖时期余霞姑娘的亲子别离、麦西先生的“反间计”;以及国共合作抗日战场上麦西先生的舍生取义等等,都是在同步实现曾联松思想逐渐成熟、五星红旗形象逐渐产生这两个目的。

  您在之前的采访中讲到,歌剧《五星红旗》讲述了“平凡人成长历程中的不凡与非凡”,您在剧本创作中具体是怎样展现的呢?

  李长鸿:刚才的问题已提到,我的创作落脚于用人性的光辉托起主题的厚重,让五星红旗的意象符号落实于人本身,余姑娘的红色、麦西先生的五角星,以及黄大明的指引和项佩瑜的陪伴,都赋予曾联松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也构成了五星红旗的主体形象。他们之间的故事在那段岁月中并非显得多么特别,都是许多平凡人的人生写照,但设计出“五星红旗”这一不凡的事件是值得铭刻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在那个年代通过艰苦抗争从受压迫到走向独立自强的伟大进程,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歌剧《五星红旗》上演后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对这部献礼作品的创作,您认为在主旋律题材或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层面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内容?

  李长鸿:由于我也从事歌词创作和文艺评论工作,比如近期在央广电台播放的歌曲《梦想圆舞曲》,在央视播放的歌曲《又见南泥湾》,以及在以“致敬70年:青年文艺与国家形象”为主题的“西湖论坛”中发表的《颠覆与流变——中国音乐文学70年变迁中的大众文化路向呈现》等,这些作品(文章)都是主流意识层面的文艺表达。从歌剧《五星红旗》创作中我得到的一个深切体会是,主旋律题材和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不能空谈口号、不能是说教,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同身受,就如在采访中我对《五星红旗》寄予的希望是:能使更多观众发现自己心中那一抹红和一颗星。能够真正贴近生活、感动心灵、引领潮流的艺术才可谓之时代精品,我会为之而继续努力。

  转自:新华网

  稿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公号

  (文中剧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受访者:李长鸿,《五星红旗》编剧,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研究员,首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采访人:宋婷,单位: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延伸阅读:

  互联网视阈下中国原创音乐的审美构建(李长鸿)

  谁说今天的我们不需要歌剧!

  民族歌剧《沂蒙山》:催人泪下间点燃希望的火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