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砥砺五年——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上,雷达、胡平、李舫、张未民、徐忠志、周由强、范玉刚、张燕玲、徐刚、李壮等文艺理论批评家与会就五年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情况展开深入探讨。
写人的散文创作赋予了县乡众多“沉默者”以文化意义,在他的文字中小人物的行为获得了有同情心的摹写,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受到尊重,这种温厚的、诗意的写实风格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美学追求。
当代诗词的参与意识强调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是一种放眼于未来的发展的视野,其间凝结着将触角伸入社会生活的诗思和将生命体验与语言创造融为一体的诗艺。
《大辽悲歌》这部小说阅读中,我的阅读体验始终是愉快的,作品情节连贯,气韵通畅,没有额外的花招,没有人为的障碍。同时,读罢还能让人掩卷深思,给人启迪和思考。这都是非常难得的、久违的阅读体验。
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也提醒说,近年来有些作家不好好写故事,却在“超越自我”、追求“思想”的路途中似乎过于剑走偏锋,一味抽象化审美,使得叙事文学的文学性被冲淡,作品人物不接地气,远离生活,远离读者,灵魂不够饱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近日,《六神磊磊读唐诗》 出版了,作者曝在公众号上的对于唐诗及诗人的解读文字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存在,这些“10万+”加持的文字一经集结出版,便成了“爆款”,引发不少网友热传热议。
随着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两本著作的出版,人们记住了尤瓦尔·赫拉利的名字。这位以色列的新锐历史学家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把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冲击剖析得淋漓尽致。
古代中国的文学评论,是士人重审美感悟没有理性逻辑的诗话与点评;“五四”之后,理性思想成为其重要的本体性构成,而写作者则多为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6~2017)》指出,2016年的文学创作,在多样化的总体态势中平衡运行,持续活跃,文学的传统形态写作与新兴的网络文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取,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作为最早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不仅确立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本质,更影响了诸多文人学者,甚至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也产生了颇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