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论家与作家的对话,层层展开作家创作过程中,经历重大修改与笔下人物相伴相随,不断探寻叙述语言与小说结构,从湖湘地域的故事,到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淬炼打磨创作《家山》的心路历程。
《家山》突破了家族史的叙事,走出了新历史小说的窠臼,承继了雅俗中和的美学,写出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的赓续,透视了中国人的复杂性情,无愧于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这一说法。
当代中国文学或许需要内源性地生成关于生态发展及未来路径的叙事形态,重塑“生态”叙事的历史意义,为新人文时代的发展秩序与价值探询提供多元的可能性。
李遇春将精彩的文本分析与作家的创作史、当代文学文化史以及小说文体史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得《心证·史证·形证》既有精彩的文本细读,又有宏阔的理论概括,从而极大提升了著作的学术水准。
《家山》是近年来当代中国作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生活实践,追求艺术理想,努力把握个体、民族、国家命运和历史进程,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攀登高峰之作。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时俱进,在古代民族文学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作家作品研究等领域都有颇有创见的研究成果,彰显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烟霞里》平实细腻地讲述了田庄41年的人生,以“一个人的编年史”巧妙呈现了1970年到2011年的社会与时代巨变,以独特的中国故事成为近年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世界”正在成为青年驰骋的文化场域,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作为“世界文学”的受众,也不执着于单维度的“全球化”想象,而是希望成为“世界文学”的创造者,开拓出一条新的不同于前辈的“到世界中去”的道路。
在坚持学术立场的同时,韩松刚也警惕落入理论的偏枯和方法论的陷阱中,而始终秉持一种发现“诗性”的初心,以“寻美”作为自己的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