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儿童小说《石榴船》:一曲悠扬婉转的水乡牧歌(张凡 张志英)

2023-09-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凡 张志英 收藏
一曲悠扬婉转的水乡牧歌

——评曹文轩长篇儿童小说《石榴船》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作家曹文轩一向保持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情、美、力度”是其创作小说过程中所坚持的主张。不单单是通过一个个文本去叙写那些充满温情的童年故事,而是“以个体童年的历史记忆书写去勘探中华民族美善的灵魂”。其长篇儿童小说《石榴船》无疑是对真、善、美的又一次有力地开掘与表达。小说围绕“石榴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北部地区一所“水上学校”娓娓道来,讲述了船、水、岸三地跌宕曲折的动人故事。小说以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四海船队的人们渴望学习知识和追求文明进步的历程,同时通过多重叙事视角来观照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变化,夹杂着对山水风景、风俗人情的细腻描写,谱写了一曲悠扬婉转的苏北水乡牧歌。

从叙事内容来说,《石榴船》巧妙地将故事设置在一支船队上,集中呈现矛盾冲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家设置“水上”和“岸上”两个相对的空间来展开故事的铺陈与叙述,描写“人”挣脱束缚的反抗和直面困难的奋进,其中不仅有得与失的拉扯,更有善与恶的较量。小说以老师叶文林在石榴船上创办“水上学校”为主线索,其间穿插了其父亲叶长风在秋棠村创办学校的经历,两条线索彼此交织,借以串联起了小说中各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继而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表现力。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两条故事线索也是精神上的相继与联结,映照了父子两代人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四海船队上的孩子们世代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而县里派来的叶文林老师为他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一个铁钟、一只船、一位老师和十几个孩子,一所“水上学校”就此办起来了。小说中的叶文林不仅教给孩子们以知识,更以身作则教给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四海船队遇上横行霸道的五洋船队,叶文林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学校和学生,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却以深藏不露的功夫让恶霸船队中挑事的人服了软。当遇到四海船队以强欺弱对峙老头的小帆船时,叶林文又毫不留情地站在了四海船队的对立面对抗船队的蛮横无理。叶文林在言传身教中将善良的品质和坚守正义的火种撒进了“水上学校”每位孩子的内心深处,用文明和道义感召着四海船队的每个人。正所谓“上善若水”,叶文林就是以似水的柔软之姿传达出善的力量。

从叙事方式来说,小说以多重叙事视角进行叙述,多声部切换形成“复调”的叙述节奏。在《石榴船》中拟人化的石榴树、白猫茉莉和铁钟的自述,一方面辅助交代故事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显现出多重叙事视角交叉、互补形成的立体多维叙事空间与话语体系,清晰地展现了自然物的精神世界,表达作家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小说使用诸多意象建构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现实童话世界,一只“铁钟”是文明和知识的象征,它连接着叶长风、叶文林父子两代人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一棵“石榴树”凝结了世人对家园的守望与眷恋,是水气氤氲的航船上一抹代表“希望”的色彩,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石榴船》的另一重观照——“成长”的课题是个体生命的蜕变。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相逢、离别和死亡时刻在塑造着生命的样态。大船和杨大瓢从昔日的好朋友变成“仇人”终而分道扬镳,杨大瓢终因违法偷窃被赶出船队,突如其来的离别带给船上的每个人以巨大的冲击。从小在船上养尊处优生活的白猫茉莉被杨大瓢设计抛弃在岸上后逐渐适应了岸上的生活,再重逢并没有意料之中的喜悦,甚至还咬伤了大船。那些在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温情被时间的河流慢慢冲刷消散。无论是大船和麦秋的爸爸意外溺水而亡,还是老校长叶长风因年迈生病离世,都给大船、麦秋和叶老师带来沉重的打击,面对至亲之人的逝去可以说是身处青春中的他们无法避免、不得不上的人生一课。

除此以外,小说的语言优美,笔触鲜活灵动却又不失温柔细腻。相比以书写田园生活见长的《草房子》,《石榴船》描写的场面更加开阔且富有画面感,尤其对风景精细的描摹不仅为读者展现了苏北水乡的山水之美,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小说的叙述基调。小说还以独到的语言塑造了饱满而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大船坚毅执拗、行动敏捷,在叶文林的引导下变得聪明好学。他一边接受文明和教育,一边依旧保持着勇敢自由的天性与野性。叶文林单从外形看是典型的书生形象,实际上却充满力量且富有智慧,他能够循循善诱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也能够以一己之力对抗野蛮和邪恶并获得整个船队的信任。书中描写麦秋的外形“有点儿清瘦,但很结实”,她的声音“像是被清水洗过的,很纯净”,再加上对其为人处世的描写,一位灵动轻盈、秀美温柔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综合上述,曹文轩以诗意的笔调书写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苏北水域航船上的故事,流动的船只带动了故事的流动性。作家勾勒出船、河、岸三地不断变化的风景,天空、白云、阳光、月色等众多意象为小说营造出唯美浪漫的氛围。小说语言如行云流水,通过特定年代一所“水上学校”的创办与变迁,表现四海船队百姓对知识的尊重和摆脱愚昧无知的渴望,同时以多重叙事视角记录个体生命的磨砺和成长,因此小说在轻盈灵动中又负荷着一抹朦胧伤感的意味。


(作者:张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志英,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加强文明互鉴,传承文化经典(张凡 张志英)

《家在古城》:记录时代浪潮中的古城之变(张凡 张志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