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自4月18日开幕以来,中外影人汇聚在北京,共话新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创作与变革。
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恰似文化发展的双引擎——如车之两轮协同并进,又似鸟之双翼相辅相成,本届电影节期间,如何推动文艺评论创新发展,也是重要话题之一。
文艺评论属于“艺术接受”这个维度,并且具有“批评”的功能。没有接受的艺术是悲惨的,而没有批评的接受是混沌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按照这个命题推导,一部影片有多少位观众,也就有多少种影评。
这些影评未必以我们思维习惯所想的那样,一定要文字方式记录下来才能确认其存在,大多数的评判,可能反倒是观影结束后和亲朋好友的随口一说,甚或是无话可说、观影中睡着了、溜走了,也是一种无言的评判。
随着自媒体的发达和购票电子系统的强力渗透,许多观众被唤起甚至焕发了表达欲,把自己的观感上传到自媒体平台,并迅速被大数据捕获,经由各种算法分析统计,用作行业再生产的依据。
人类的影评活动,已经构成了一个虽不大、却可观的文化生态圈。
其中一部分是高度专业化的影评,但是过度强调专业,就有抽象与实践疏远的可能。论文一般的影评与创作,让观众“纵使相逢也两不识”。
良性的影评生态圈,在众声喧哗的情绪化评论和一本正经的论文式评论之间,应该发育出体量和数量都更可观的文辞与理智兼具的评论。而在当下,这样的影评,却不多见。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一篇既鞭辟入里又赏心悦目、既能当主创知音又能使观众叫好的影评文章了?
在技术革新浪潮中,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关注创作实践、切中时弊的影评,更有其价值。
这种评论区别于纯理论文章和观后感,应将史论、说理、情绪等,都纺织、刺绣进直指人心的文辞,不但具有精准的判断,更兼具审美的品格。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一篇优质影评的特点,“灵”可能最接近。
中文俗语常说,某人某物“灵”或“不灵”,影评本身也可以用此标准。
文艺美学中的“灵感”“灵气”“灵韵”,使得这个标准可以进入更深邃、精微的理论维度去发挥,“灵”与爱智相契合。
这里谈的爱智,指的是爱是真爱,恨是真恨,气是真气,厌是真厌。唯其真,审美情感和判断就灵动起来,不需教条。
总之,尽量避免年轻人不喜欢的“砖家”的“砖味”。
智要与慧合体,既能深扎进土地,也能舒展向天空,见解灵动、灵透。
“灵”了,自然显得美。灵文之美的背后,是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沧浪诗话》和《人间词话》,可谓是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两把标尺,美不胜收。
美文最考验笔力。笔力不佳,肯定不灵。
今天的影评当中,最怕看见者有三:与骈文八股带了血亲关系的论文;只顾情绪宣泄的爽文;与初代AI搜索罗列引擎不相上下的科普文。
影评园地里,散文(包括杂文)之美式微,令人惋惜,也令人深思。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美仍然是人们面对电影、面对影评时最能理解和愿意信服的公约数,那么,美文岂不是最能够朝着共识进发的一叶轻舟吗?
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的关于如何创作影评的论坛上,来自学院、媒体、创作三界的各位师友,颇有几分华山论剑的斗志,内功剑气激荡。主持人的评点,则于温文尔雅之中不动声色地调理阴阳……会场意趣横生,恰是一种轻灵、性灵的境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上的一个黄金年代:20世纪30年代左翼进步电影运动时期,在种种围追堵截之下,一伙影评人闪展腾挪、嬉笑怒骂,硬是把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流都带上了“好灵好灵”的艺术高峰。那一派倚天、屠龙的武功心法,值得今天的青年才俊认真开掘,虚心学习。
(作者: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会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