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 未来已来(陈旭光)

2024-04-29 阅读: 来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号 作者:陈旭光 收藏

4月18日盛大启幕,持续至26日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中。多元主题论坛全方位涉及电影的产学研等方面,中外影人相聚在春天的北京,“光影互鉴、同道相益”。

自今年2月OpenAI推出Sora以来,人们对科技改变影视产业格局的思索更为集中和热烈。

本届电影节开设的“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所策划的各项议题引发了关注。

该单元历时四天,从4月19日至22日,汇聚电影、科技、教育等领域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高科技对电影界的影响,追问电影新纪元是否已经到来。

当下,电影工业化3.0时代下,数字革命的浪潮驱动电影产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数字化为发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的一系列高新科技变革,不仅重塑了电影的全产业链生产制作过程,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电影工业升级和美学革命。

科技创新开辟了电影艺术创作、想象、表达、观影体验的新境界,把我们一次又一次推进类似于当年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巴黎大街上面对汽车穿梭的“震惊”,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时期电影观众第一次见到“火车进站”场景的恐惧,希区柯克惊悚片、悬念电影引起的观众“颤栗”和起“鸡皮疙瘩”的身心感觉状态……

视听艺术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综合的产物,在所有艺术类型中与科技关系最为密切。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工业和技术;既是艺术美学也是技术美学和工业美学,代表并引领着经济生产和文化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虚拟影像、影游融合、XR、AIGC等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介文化革命,改变了影像的媒介传播和存在方式,也创生了诸多与影视相关联的新媒体艺术,如互动剧、VR影像、影游融合等。

它们给影视的生产、制作、传播与接受都带来了“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变化,给影视人的思维、想象力、主体性与工作、生存方式、影视理论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造成了强大的震撼。

人工智能是人类之梦的实现,是大脑的延伸、大脑模拟器。当然,人工智能更是人类再造的一个更聪明的“大脑”!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影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人工智能几乎介入影响了电影生产全流程:AI辅助剧本创意创作、虚拟拍摄制作、算法制片管理、智能剪辑、自动生成影像(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Sora)、算法智能推荐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渐成影视制作的常态。

技术的迭代,电影工业的升级换代,“工业化”内涵的改变或扩容,电影工业美学的“接着写”。

一切都势在必行。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设的“光影未来”电影科技单元,集聚计算机科技界、电影科技界、电影工业、产业界、创作界、高校研究界和教育界的多方精英,切磋论剑,砥砺思考,共同面对人工智能这匹一日千里的“野马”。

高新科技赋能下电影产业如何升级?影视创作如何变革?如何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

该单元以“光影未来——迎向科技赋能下的电影新纪元”为始,举办七场论坛,融合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实践创新的力度,充分探讨和畅想新的艺术表达和生产方式,以推动中国电影不仅在技术上,也在艺术和文化层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影是人类之梦,人工智能也是正在实现的人类之梦。

古希腊机器人偶的记载,先秦偃师造人的传说,诸葛亮“木牛流马”的神奇,都镌刻着人类关于“智能人”之梦的美好......

这是一场关于电影未来、艺术未来、科技未来乃至人类未来的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创新旅程。我们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无比的热情,成为这一变革的虔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光影未来,未来已来”。

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号角已吹响。“时间开始了”。我们都是见证者!

让我们跨界、携手,凭借我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科技的深刻理解,共同编织一幅幅壮丽的影像史诗,映射出时代的光辉与人类的梦想。


(作者:陈旭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电影工业美学:回顾、自省与“接着讲”的思考(陈旭光)

《力量密码》三题:传记、新主流与中小成本电影工业美学(陈旭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