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走向体系化自主理论创新——历史变革中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气象(谭好哲)

2022-11-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谭好哲 收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和灵魂,为做好文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系统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非凡的理论勇气,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本期“艺见”专题约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推动党的文艺事业荣兴盛。

走向体系化自主理论创新

——历史变革中新时代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文艺理论与批评也伴随着历史变革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开拓,呈现出乘势而进的新气象。高建平在《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文论的发展》(点击查看)一文中曾分别用“走出‘文革’和解放思想”“学科建设和与世界接轨”“脚踏实地和自主创新”来概括中国40年来新时期、新世纪和新时代三个不同阶段文论发展各自的特点。用“自主创新”概括新时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有现实依据,也有前瞻性期待。对此,还应进一步做个补充,这就是: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历史变革与新气象不是仅仅显示于个别性理论问题上或局部性理论领域中,而是整体地全面地走向了体系化的自主创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的研讨与阐发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得以重塑

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曾以其关于文艺问题的相关讲话和报告成为一个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引,并积淀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构成。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点击查看)、《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点击查看)、《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21年12月14日,点击查看)以及涉及文艺方面的其他诸多讲话。这些讲话立足当今世界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和文艺实践的历史变革,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回答和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系、文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文艺与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系以及党对文艺的领导、文艺评论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文艺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拉开了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的大幕。


习近平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近十年来,中国文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内容、精神内涵、时代创新、历史地位、指导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研读与阐释,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和阐发进一步丰富、扩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维度,完善、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结构与精神内涵,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展开研讨与阐发的同时,学界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展开了系统的较大规模的集体理论攻关,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的关系等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理论领域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性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等新提法,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果,致使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和批评的研究进入到空前繁盛局面。这种局面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放眼当今世界,虽然不能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风景这边独好”,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研究队伍的扩大与思想创新的拓展等方面都不仅在中国而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回到了中国自身的现实实践与历史传统,主体意识空前高涨,实践活力不断增强

回望中国新文艺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界主要还是做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的学生,在基本文艺观念上可以说是拿来的居多、自创的较少。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界开始用新引进来的现当代西方文论、美学改造和发展此前被固化、僵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模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艺观念,取得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但在相当一部分人那里又转而走向对西方理论追“新”逐“后”的搬用与模仿。新时代以来,以张江教授发表“强制阐释论”系列文章以及由之引发的文艺阐释研究热为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界开始理性地考量西方现代文论的理论得失与其作为理论资源的价值所在,在不放弃外向借鉴与拿来的同时,更多地转向中国文论的自主创新。

新时代中国文论的自主创新首先表现在确立起了在实践基础上创造适合中国文艺研究和批评的理论的自觉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盲目追逐西方理论观念和方法,游离于中国自身的文艺实践之外,曾经招致“理论不及物” “批评不在场”等的批评之声。这种状况在新时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回到中国文艺现场开展文艺批评,从中国文艺发展经验和文艺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中发展文艺理论,成为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界多数人的学术共识和自觉选择。十年来,在批评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原则和美学原则焕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文艺批评的人民标准、价值尺度、伦理原则等获得新的理论研讨与实践应用;在理论研究领域,文学阐释的原则与路径、文艺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的关系、文艺与媒介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关系、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网络文艺批评、人工智能与文学、微时代的文艺创造与审美等诸多前沿性理论获得了新的聚焦与深入研讨。这一切使得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散发出不同以往的一片新意,切实增强了文论研究与当下文艺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动。

新时代中国文论自主创新的另一突出表现是接通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相结合的历史血脉。20世纪90年代,有感于学界对西方理论的盲目追逐与复制,学界提出了“西方文论中国化”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理论口号,曾对文论研究自主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的确立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许多学人唯西方马首是瞻的理论研究与批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发展繁荣文艺事业、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里,明确地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路径。这些思想和论述极大推升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包括传统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研究热潮,不仅一些传统的文论问题继续得到关注和深入研究,中华美学精神与文化基因、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中国古代的乐感美学、中国文学与国家地理、中国文艺阐释传统、中国礼乐教化传统、中国文体传统、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等新提法、新问题、新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来,不仅打开了传统文艺和美学研究的新视域,也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了传统文艺和美学的生命力,为当代文论体系创新提供了浸润着中国经验与智慧的知识资料与思想滋养,渐趋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的独特文化色调、民族特性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在学理上获得了深入的研讨,在高校文科教材建设中获得了具体性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他还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这些特点也正体现出新时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的目的、原则和要求。围绕文艺理论和批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学理性思考和研讨,比如对文艺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的目的性、主体性、专业性的研究,对文学阐释话语和文艺理论话语生成路径的研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学模式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家集体话语、社会个人话语、民族人类话语关系的研究,等等,都为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学理参照和展开动力。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把学科体系建设落实于教材体系建设。他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是基于这一要求,中央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文科重点教材建设,近五年来又陆续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出版的教材作了修订,至2021年10月,已出版中宣部“马工程”教材35部、教育部“马工程”教材75部。110部“马工程”教材中文艺和美学类教材2013年以来修订出版11部(中宣部“马工程”教材:《文学理论》;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美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戏曲史》),新出版4部(教育部“马工程”教材:《艺术学概论》《中国舞蹈学》《中国美术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此外,教育部还组织了其他一些类型的课程教材建设项目。这些文艺和美学教材的编著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思想指导,以中外文艺发展的历史实际为基础,努力融通中外各种资源,在相关文学艺术领域作出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思想综合与话语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十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的实绩。

当然,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犹如一曲结构宏伟的交响乐,过去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是其中的序曲,在看到过往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足。单就学界理论研究成果而言,能够与我们这个时代巨大变革相匹配、对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扛鼎之作、经典之作尚未出现。教材建设虽然取得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还是一个短板,门类还不齐全,思想创新能力与社会引领能力都还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化自主创新尚走在路上,文艺理论和批评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界还需要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这其中,包含着我们对于时代、对于人民、对于繁荣中华文化和艺术甚至对于人类学术事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谭好哲 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总第85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艺见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2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0期目录

民族形式 • 批判继承 • 转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谭好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