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职的批评家应当真正将属于文学批评内部的问题深入下去,面对作品时有真诚的态度,也有必要的尊重,能坚持原则,敢于说出独特见地,以求得与作家形成真正交流对话,体现批评家的存在价值。
新媒体文艺评论要倡导批评精神,助力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
艺术评论要以“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为尺度选择评论对象,通过有效的、学理性的书写,使文本能够成为可供后世回溯、核对、阅读的评论史料。
文明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母题,就需要文艺创作者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深刻发掘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深刻内涵与独特优势,熔铸成“满天星斗,百川归海”的新时代文艺气象。
节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浓缩,蕴含着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处世之道,为影视作品拓展了别样的内容表达空间和审美空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在这些文艺作品中,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得以融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得以结合,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青春活力,让传统经典于当今时代再度绽放华彩。
希望越来越多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能涌现出来,用感人的科学家故事激励引领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紧随他们的步伐接力奋斗,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古城开发利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兼顾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要将此传之子孙万代,从而搭建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对话空间。
审美意境的匠心营造与创新表达在还原历史风貌、弘扬民族精神、渲染家国情怀、思考生命哲理等层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格,以审美赋能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精神引领。
与会专家就如何认识大众软件、大众软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下如何进行大众软件批判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书法大会》的创新经验、内容表达、传播效果、社会影响等发表真知灼见,为让“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的书法艺术更贴近大众出谋划策。
直播为书籍插上了翅膀,将更多好书推介到读者眼前,同时吸引更多人加入阅读队伍,无疑扩大了书籍的传播速度与影响面,有力地促进了全民阅读,对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让书香从线下到线上四溢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