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社会主义文学发展方向,并不必然诉诸网络文学内容的某种强制规定性,也不是在创作手法上予以某些硬性的束缚条框,而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价值理念。
随着网文品类逐渐细分化,医疗、刑侦、社区工作等相对“小众冷门”的题材持续升温,一批行业写作者投身创作,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为网文注入人文关怀与时代温度。
当情绪性打分一次又一次扰乱大众视线,开放的网络评分,有必要确立一套更为聪明的评分算法,以尽可能避免情绪冲垮了理性评价,“控评”盖过了真正的大众声音。
“饭圈女孩”在网络平台中形成了多家粉丝团的分工协作,完成了高效的资金筹集、物质购买和捐赠快递等诸多任务,共同实现了“为偶像打造人设”与“为疫情严重地区做公益”的双重目的,实质上就是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学、通俗文学,这一点基本是学界的共识。从文学本体上讲,“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用审美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这一点上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用质疑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它一定是。
《光明日报》约请央视网、腾讯微视、B站、抖音、快手五家网络平台,分别请他们分享“我想对你说”活动和《战“疫”故事》节目背后的故事,分析疫情期间网络文艺呈现的新特点及其在弘扬主流价值方面呈现的新形态等,以期对今后网络文艺创作和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如果我们的网络文学行业能真正实现去泡沫、去浮躁,打破“网络”的媒介迷思,完善类型供给,调整题材结构,走进我国当代通俗类型文艺实践的纵深,那么不仅更多优秀作品指日可待,当代的中国经验也势必将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在文学环境和背景发生大变化的前提下,应当重新审视已有的文学批评传统,通过建立新的批评理论坐标和评价体系,探索新的批评方法,促进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健康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属性,以及互联网时代赋予网络文学传播的先进性,使网络文学携带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巨大想象力重构了社会生活,营造了人类终极梦想,用现实经验和艺术想象融合了东西方文学宝藏。
一众综艺布局云端的尝试,不仅给电视、互联网的媒介融合带来了春天,更为打破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次元壁”,形成真正的交互、融合,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互联网的技术媒介优势,使处于疫情隔离时期的人们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文艺生产创作,网络文艺空前活跃,作者基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网络抗疫文艺创作的建议。
相对完善且运转良好的网络文学创作-阅读-全版权运营-深度消费链条的建立,既是网络文学IP改编中的经济事实,也为提升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作品的艺术水准,提供了良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