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守正文艺评论观 与民同行天地宽(金浩)

2022-02-26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金浩 收藏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

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中国评协代表团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包恩泽摄)

守正文艺评论观 与民同行天地宽

金浩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守正创新文艺评论之道的信念。

第一,我们要有定力,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身心收束、精气贯注,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向高处。第二,我们要有创造力和创新力,勇于实践,方能实现。当艺术家的创作还只停留在一般情绪性的表达时,我们热情呼唤真诚、善意、锐利的文艺评论的出现,不能做“只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的创作者和评论家,要做文艺创新发展、开拓文艺新境界的“助推器”。第三,我们要有时代感召力、历史后坐力及文化支撑力,生动且深刻地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新时代文化传播和日益频繁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彰显我们民族自然观和社会观的智慧之光,充满自信地体现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百川、问道经典的文艺新风范。第四,我们要有对那些文艺乱象敢怒敢批的杀伤力。艺术创造要有精神之源,评论工作也要自觉展示批评本色,敢于同假恶丑的不良现象作斗争,说诤言、讲实话,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始终保持正定、不为所动。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要笃定文化自信,努力培育真善美的行风艺德和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我以为,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视缘于正视,我们一定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守的是弘扬正道之真,识的是天下情怀之善,创的是以文铸魂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无论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还是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亦或是电影《1921》《长津湖》,等等,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认可、受到老百姓喜爱,都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所塑造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可信、可感、可亲。诚然,文艺的力量在于震撼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但只有将内在的成风化人的精神跃动,化为外在的可感知、可触碰的文艺形象,走进生活深处,吃透生活底蕴,才是艺术家个体生命的思想情感经由积淀与升华成为文质兼美的作品的最好归宿。“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我们不能做空谈的理论家,要练就与文艺创作规律相契合的评论“内功”,以作品为桨、评论辅舵,在文艺瀚海里为人民奋楫扬帆。

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离不开“人”,文艺工作者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文艺创作的文化深度。立足国学,纵横中西,多元濡染,有序传承,这也是文艺评论家立身修养的潜在要求。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号召,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我们要真心诚意与创作者交朋友,互学互鉴,一道讲好热气腾腾的中国故事,一同塑好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伴随着我国文艺评论事业的迅速发展,关于文艺作品探讨的受众群体正在不断壮大,自媒体的蓬勃生长也促使着专业性的文艺评论正向公众平台靠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中国文艺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创作实践观念上的冲击或理论研究思维上的躁动。这些冲击和躁动直接造成了种种热点问题的产生,比如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文艺是否要摒弃精英、走向通俗?这种通俗是否会导致庸俗?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澄清、论证、辨别、梳理、分析,将会对中国文艺评论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我们应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直面当下的文艺作品,力求及时准确地抓住已经出现或正在讨论的热点,深度发掘有价值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我们评论工作须针对作品,做到将生动的现象描述、深入的背景挖掘、深刻的理性归纳三者相结合,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向及意义作出精要的分析、评论。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评论,要追求雅俗共赏,努力做到前沿性、新锐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不回避理论问题的探讨,更关注大众热点话题的评说。

对文艺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焦点,要进行细致的梳理、审慎的辨析和前瞻性的分析。我以为,这种冷静的透视不仅具有学术、文化的意味,对当下的文艺批评理论建设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对最新出现的话题有宏观的方向性引导,让更多的普通民众知道当今文艺界有哪些新气象、新风范,将来会如何发展,吸引他们参与到文化强国话题的讨论中来。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地传递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学思践悟中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眼中之象、笔中之意和心中之民。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及时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声,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同呼吸、共命运,讴歌时代,服务人民。要以舍我其谁的品格诠释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担当,在新时代文艺大舞台上有所作为,“艺心向党”,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与人民的深情重托。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总第76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四)(“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目录

  杂技剧《战上海》:发挥杂技特色 讲好英雄故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