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张思涛:中国电影的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

2016-05-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思涛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总第7期)

  特别策划·把脉2016年春节档电影

  市场正在推动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尹鸿

  中国电影的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张思涛

  中国电影急需整体性升级换代/饶曙光

  同质化、技术反智与拜金主义/杨俊蕾

  超越影像: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周星

  在“常规电影”中锻造春节档/李道新

  精耕细作的影片才会有高回报/周黎明

  春节电影“新民俗”的文化意义/左衡

  金融资本进军电影产业的利与害/刘嘉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当前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电影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第五代”电影为标志的黄金发展期,又走过了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90年代低谷期。进入21世纪以后,电影产业走出低谷、逆势上扬,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电影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创新高的重要一年,各项指标再次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走上了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轨道。正当中国电影人为2015年创造的各项指标兴奋不已,又惊喜地发现2016年“春节档”再创佳绩,“单日票房”(大年初一6.6亿)、“春节档”(36亿)和“单片票房”(《美人鱼》已超35亿)等多项历史纪录再次被刷新,以致有人喜不自禁地调侃道: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纪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当前中国电影确实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

  从2015年的电影创作和2016年“春节档”来看,“繁华”不仅仅在于上述数字和纪录的创造,还有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和特点。例如,出现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开始改变前几年中国电影“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片面、畸形发展现象。中国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问题是在此之前,创造了高票房的影片在艺术上往往不被看好,甚至被视为“烂片”,而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影片又经常没有票房,或者根本上不了银幕。票房与艺术的严重割裂以至对立,成为中国电影的怪现象之一。这种现象从2015年开始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从2015年暑期档的《捉妖记》《大圣归来》到2016年春节档的《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既取得高票房,甚至创造票房纪录,也获得从观众到专家比较一致的好评。这说明中国电影整体艺术质量的提升,也证明票房与艺术本来是应该统一,也可以统一的。

  再如,一批被称为“导演新力量”的新生代导演的出现及其成为电影创作和市场的主力军,也是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据统计,在2015年较有市场反响(票房千万以上)的120多部国产影片中,“导演新力量”的作品超过80部。其中如徐峥(《港囧》)、韩延(《滚蛋吧肿瘤君》)、吴京(《战狼》)、陈思诚(《唐人街探案》)、徐昂(《十二公民》)、大鹏(《煎饼侠》)、忻钰坤(《心迷宫》)、陈建斌(《一个勺子》)、闫非和彭大魔(《夏洛特烦恼》)等一批“70后”,甚至“80后”“90后”的新生代导演,往往以新的创作手法和话语方式,创造出新的作品形态和影片类型,引起人们重视。“导演新力量”的一个特点是“跨界”,很多以演员、作家、主持人等出身的跨界当导演,而他们的一个明显长处是更懂得年轻观众的爱好。在电影导演“更新换代”的时代,“导演新力量”的作品及其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又如,2015年至2016年春节档,电影创作在风格、样式、类型的多样化上也有新突破,特别是幻想类电影的发展及其成为国产电影的一个主流类型之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档期观念和类型意识,是新世纪以来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概念。多年来,国产电影创作比较重视的是喜剧、武打、爱情三大类型,2015年这三大类型以及悬疑、警匪、战争、文艺等类型影片都有新的发展,而奇幻、魔幻等幻想类电影类型的崛起,则是2015年至2016年春节档的一个突出现象。在2015年暑期档三大影片中,幻想类影片占两部(《捉妖记》《大圣归来》),到2016年春节档,三大卖座影片中,幻想类影片又占两部(《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票房都占了该档期的80%以上。此外,2015年还生产了《寻龙诀》《九层妖塔》《钟馗伏魔》等一批奇幻、魔幻影片。奇幻、魔幻影片的崛起,突破作为传统主流的现实主义手法,具有大胆想象的特殊艺术魅力,丰富了我们的电影文化,也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审美需要,并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工业、技术水平,其正面意义应当肯定。

  以上略举几点,说明从2015年到2016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呈现的繁华景象和取得的新成绩、新特点。从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生产和消费的规模来看,中国无疑是个电影大国,但是也应当冷静地看到,我们离电影强国梦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当我们用“黄金机遇期”“跨越式发展”这些词汇来赞誉和肯定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时,也必须看到,在繁华景象的背后,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在这里,我想以“三重三轻”为例,来说明当前电影创作面临的某些深层矛盾。

  一是重幻想而轻现实。如上所述,幻想类型电影的崛起总体是有意义、值得肯定的,但是,从2015年的暑期档和2016年春节档这两个重要档期来看,奇幻、魔幻电影成为主流类型,票房占据绝对压倒优势,而真正反映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现实矛盾的故事影片则变成“珍稀品种”,难得觅见。这里所说不仅仅是题材问题,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弱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创作中一个倾向性问题。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是百年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革命现实主义是建国后“十七年”电影的重要经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高潮形成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电影作为艺术,理应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在,真实反映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大胆干预生活,往往被创作人员视为“畏途”和“雷区”,大量国产电影沉浸在奇幻魔幻、男欢女爱、惊悚诡异、打打杀杀的“娱乐至上”的视听盛宴之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是重形式而轻思想。任何艺术,包括电影,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包括故事、人物和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包括伟大的电影作品,首先是依靠融化于作品中的精湛、深刻、独到的思想传之于世的,所以鲁迅先生说,艺术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但是,在我们电影界,近年来似乎存在一种拒绝开掘、回避深刻的现象,一个荒唐的理由是认为观众不愿思考、深刻影响票房。所以许多影片存在思想内涵浮浅、表面甚至幼稚的毛病,一些电影离开内容需要,片面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美学”和由高科技特效创造的“视听奇观”。科技的发展为现代电影提供了表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但是高科技的形式如果脱离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样不会产生完美的艺术。我们肯定《美人鱼》也是因为它将丰富优美的艺术想象、高科技的表现形式、通俗流畅的故事叙述,与比较深刻的思想倾向,较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三是重票房而轻艺术。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票房的迅猛增长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取得的首要成绩。票房是重要的,票房是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也是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依据。电影作为精神产品,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没有票房就没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重视票房,必须讲究影片的观赏性,注意观众的审美取向和爱好。但是,如果把票房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不但以“票房第一”引导产业发展,而且以“票房第一”指导艺术创作,那么“票房”也许会成为影响和阻碍电影艺术发展的负面力量。举一个优秀影片为例:《亲爱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反映现实矛盾的好片子,但这部影片也明显存在着前后讲述两个故事的结构性毛病,影响了作品艺术上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究其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增加一个明星的戏份,为追求更多票房而不顾忌客观艺术规律所致。现在一些电影,从取材、编剧、故事、演员到外景、特效等,往往违背艺术需要,而以“票房第一”为准则,成为影响艺术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的并存是中国电影现状的两个方面。各种矛盾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割裂了电影艺术的艺术性(审美功能)、观赏性(娱乐功能)、思想性(教化功能)的有机统一关系。因此,需要强调进一步遵循艺术规律,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着力于创作更多更好“真善美”统一的艺术精品,这是我们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思涛,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 总第7期

  责任编辑:史静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