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李道新:在“常规电影”中锻造春节档

2016-05-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李道新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总第7期)

  特别策划·把脉2016年春节档电影

  市场正在推动电影业的供给侧改革/尹鸿

  中国电影的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张思涛

  中国电影急需整体性升级换代/饶曙光

  同质化、技术反智与拜金主义/杨俊蕾

  超越影像: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周星

  在“常规电影”中锻造春节档/李道新

  精耕细作的影片才会有高回报/周黎明

  春节电影“新民俗”的文化意义/左衡

  金融资本进军电影产业的利与害/刘嘉

电影《美人鱼》海报

  早在十年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即已指出,尽管国内电影的档期营销基本上还是一种后期推广方式,但2004年的中国电影,档期概念“渐趋成熟”;[1]在当下,也有票房分析专家明确表示,中国电影的档期概念“已经成熟”,特别是2016年春节档,看电影甚至成为一种过年的“新民俗”。

  作为一种电影营销方式,电影档期确实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市场化程度强弱的重要标志,它既由观众定位及其观影意愿决定,又必须符合电影市场及其整体营销的一般规律。也正因为如此,档期概念成熟与否,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档期分类多少、档期规模大小或档期经营得失,更不能以特定档期的个别项目或总体票房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档期概念成熟与否,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市场化程度强弱的重要标志,又深刻地受制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电影市场化程度的强弱现实。

  探讨电影档期,显然需要在更进一步地分析电影类型、产业结构及其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寻找阐释的空间。基于电影运作自身的产业文化属性,以及电影档期更加直接的市场营销和观众意愿特征,笔者倾向于提出“常规电影”概念,并在与“春节档期”的关联中,检讨当下中国电影生态及其档期运营状况。

  所谓“常规电影”,应该可以指称一种更具技术、艺术常态性,以及产业、工业规范性的电影实践。常规电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针对电影的一种职业诉求、专业素养和行业公约,是电影的生产与消费中最正常、最稳定,也最具延展性的一部分。“常规电影”是电影市场的主导,也是电影文化的基础。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成熟或较为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常规电影”各有所本,也各显其貌,但均与其稳重的市场环境以及深厚的电影传统和强大的文化自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看来,由于战争、动乱、离散以及不断变革与艰难整合所造成的历史创痛和现实困境,包括海峡两岸与香港在内的中国电影,主要还是在非“常规电影”的语境下陆续展开并延续至今的。“常规电影”的缺失,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中国电影的市场构建与文化积淀,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仍在为此造成的严重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主要表现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以及从窄幕到巨幕、从2D到3D等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始终滞后或高度依赖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在以原创力、想象力,以及思想性、精神性等为标志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也常常不求有功或疏于探索;而产业、工业规范性,更是面临着在政策、市场与舆论等领域如何与欧美进行积极性对话,以至在亚洲电影和中国内部如何进行有效互动等诸多问题。一种真正能够满足或实现中国人的职业诉求、专业素养和行业公约,并且更具技术、艺术常态性,以及产业、工业规范性的中国电影实践,早已成为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期待和梦想。

  然而,走向常规电影的中国电影,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千头万绪。在这些问题得到认真严肃的讨论和不断努力的克服之前,某一方面的“成绩”,也只能被当作偶然或短暂的“成功”,并非中国电影及其市场营销的“成熟”。档期概念就是如此。

  档期概念是中国电影向常规电影转型过程中偏向市场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春节档期则是档期概念中最有可能整合市场构建与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也是春节档期之所以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以及各界深入研讨的关键原因。以春节档期为中心,可以较为深广地考察当下中国电影的基本面貌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档期概念来看,2016年春节档,虽然票房产值跟2010年相比,已经翻了近十倍,甚至逼近北美同类档期,特别是圣诞档的票房总量,但毋庸讳言,作为一个仅创七年的电影档期,中国电影的春节档,除了票房总量之外,在其他各个方面还是难以跟北美以至欧洲、亚洲日韩等国的同类档期相提并论。北美圣诞档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它是在好莱坞电影工业愈益强劲并独霸全球的过程中得以实施的。在圣诞档首映的影片中,《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2015)、《阿凡达》(2009)与《泰坦尼克号》(1997)三部影片,不仅是北美本土电影史上总票房的前三名,而且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将北美的圣诞记忆打造成了世界性的观影奇迹。[2]

  更为重要的是,北美圣诞档不仅聚集了较多以科幻、奇幻和冒险类型为代表的、充满着票房期待的高概念影片,而且还能接纳一些中小制作的喜剧片、爱情片、传记片、体育片、悬疑片、惊悚片、犯罪片,以及严肃的剧情片等等,每年15部左右的影片相继出现,也为15天左右圣诞档的电影观众提供了较为丰富多样的选择对象。圣诞档不仅是高概念影片的狂欢之日,而且是更大多数常规电影的展示平台。

  相较而言,中国电影的春节档还没有“成熟”到真正为更多不同的受众推出更多不同的产品,并在常规电影的体系中实施优胜劣汰的合理机制。春节档中的一些影片,是在票房主导的前提下,仍在以投机的心态和博彩的方式进行着无知无畏的档期试验。从一般情况分析,春节档虽然在创意、类型、产品及预期观众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连续性等方面,正在极力跟“春节”这一特定的假日和“档期”这一特定的营销策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仍然是浅表的,并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春节档影片,往往以“娱乐”之名,极大地挑战技术、艺术的底线,损毁产业、工业的约定,打破常规电影所需的常态和规范,严重透支中国电影的形象和声誉。

  仅以2016年春节档为例。2月8日(大年初一)一天,即上映《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蒸发太平洋》和《年兽大作战》共六部影片。2月14日(正月初七并情人节)上映《奔爱》《谋杀似水年华》《高跟鞋先生》三部影片。另外,《绝地逃亡》和《封神传奇》一度被宣传为春节档,但最终没有如期上映,原本定档大年初一的《过年好》提档至2月1日,此前较少广告的《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正式进入春节档的市场角逐。尽管如此,在舆论平台,春节档很快演变成《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三部影片之间的“对决”。

  诚然,在这些春节档影片中,周星驰的《美人鱼》是最有期待也最能服众的作品,《三打白骨精》也有超出预期的制作技艺和思想情怀,但《澳门风云3》随心所欲、粗制滥造,严重丧失基本水准,在一片“圈钱”“坑人”和“烂片”的讨伐声中映至3月10日,累积票房竟达11.16亿,几乎接近《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尽管一般而言,票房高低是观众选择的结果,自由市场也无权干涉已经通过审查的电影放映,但《澳门风云3》的超高票房表明,春节档不仅没有为大量的观众和广泛的市场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影片,而且没有真正培养起一个多样而又成熟的档期观众群体。作为一种常规电影的集中展现,春节档更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常规电影标准的、相对权威的、普遍认同的评价机制,也没有形成一种为最大多数的电影从业者所敬畏并遵循的行业约束力。

  无独有偶,这种突破职业操守、专业基准和行业底线的行为,在另一部“科幻冒险片”《蒸发太平洋》中同样得到体现。这部自称用好莱坞电影的“工业模式”和“制作标准”打造的中国影人“原创”的科幻电影,带给大多数中国观众的观影体验应该是啼笑皆非的。实际上,该片豆瓣评分仅为3.1,低于《澳门风云3》的4.0,并几乎触到最低值。热门评论中几乎全是“烂得不伦不类”“烂到无以复加”“弱智脑残片”“烂俗坑星渣作”等关键词,虽然评价得不够理智,却也是不少关心国产电影的迷影者观影心态的直接表露。正是因为类似影片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春节档的准入门槛和口碑效应,从根本上破坏了常规电影的经营之道。

  当然,在九部春节档影片中,《年兽大作战》《奔爱》和《谋杀似水年华》三部影片还是各有千秋、值得推举的:陈果导演的《谋杀似水年华》在原著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时空体验和身份意识,应是电影档期容纳个性化艺术片的绝好姿态;张一白、管虎、张猛、滕华涛和高群书等五位颇有实力的中青年导演的《奔爱》,以爱情为主题并以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为背景,显现出来的文艺片气质非常适宜春节和情人节双档期的观众口味;张扬导演的动画片《年兽大作战》,在精心制作的基础上引入美、英动画导演和技术指导,并直接以年兽传说为题材,试图通过年俗文化叙事回归中华民族情感,更是切合春节档全家观影的欢乐气氛。遗憾的是,这三部影片的票房号召力明显偏弱,口碑也存在较大分歧,都远不能跟《美人鱼》和《三打白骨精》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档期电影显然需要在政策导引、法律治理、资本分流、舆论影响、业界自律,以及多方力量之间,继续寻求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以期逐渐符合常规电影所需的常态和规范。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改变现有的非“常规”状态,在产业结构和文化蕴含之间找到应有的平衡;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档期、滋养类型、涵养生态,创造一个丰富、多样而又强劲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这样,一个令人满意的春节档期,将会在一个常规的中国电影里真正地成熟起来。

  [1] 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 陈昌业、张斯然:《2016年春节档欠中国电影一个〈狼图腾〉:只有票房没有格局》,www.huxiu.com/article/142865/1.html.

 

  作者: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第4期 总第7期

  责任编辑:史静怡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